兒童叛逆期
年齡
3-6歲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特點
兒童進入小學后,生活中的主要活動場所變多了,接觸的東西也多了,對家長來說,最煩的則是孩子的叛逆。
這個時期的孩子,行動上,常常會用“打人”來表達自己不同意、反對的態度;語言上,則開始說“不”,什么都是“不”,做與不做都是“不”。這是孩子從意識上最早開始的與父母的分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感受與他人分離的快樂,并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優秀的個人品質。
可是,當孩子逐漸長大,不聽話的表現越來越多,而這種現象在傳統的教育中是不被接受的,這讓家長的教育方式被提出了挑戰。家長也會發現,孩子不聽話,你讓他快點,他卻跟慢吞吞吞吞地進行跑步行動;孩子雖然可以做到按時吃飯,但卻無法按時睡覺,擾亂課堂秩序;孩子雖然可以按時上學,但卻無法按時完成作業,導致在家沒有機會鍛煉身體,從而引發孩子懶惰的現象。
懶于思考,依賴惰性
依賴惰性是人的一種本性,是指人在沒有目的的情況下,自覺地去行動,而不愿意行動。
惰性是一種心理現象,一旦形成,就會讓人感到痛苦。懶惰的人往往就會不愿意去思考,懶惰的人也是往往會放棄自己的人生。懶人或許能夠通過自己的學習得以改善,但這只是一種惰性的心理狀態。而懶人卻是一種難以懶惰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行動起來不用動腦,就想得過且過。有很多懶惰的人,每天都在勤奮地在不停地重復一件事。
習慣了懶惰的人,一般會對什么事情都不感興趣,除了念書,沒有任何休閑活動。而學習有規劃、有目的性、有系統性,學習的效率也是最高的。
這種習慣來源于自己的興趣,比如熱愛體育運動、熱愛勞動、喜歡讀書等。在很多人眼中,行動可以給人帶來好處,習慣也可以給人帶來幸福。所以,大家看到的懶惰洋洋,其實就是因為缺少對目標的堅持。
當然這種習慣有的時候是短暫的,如果堅持到一定程度,那么可能就是大的進步。但是也需要一定的時間去堅持,一種新的習慣可以養成,一種新的習慣,一種新的習慣能讓人去養成一個新的習慣。
這個習慣不是短期內能夠養成的,需要很長一段時間。在這個過程中,很多時候,孩子的每一次進步也需要付出一定的時間。這個過程中,需要家長有一定的耐心。畢竟孩子會從第一次開始,就在一個又一個的失敗中努力的嘗試,才會有一個又一個的提升。當孩子養成了一個又一個的成長進步,那么孩子的這種習慣就會越來越好。
第五個階段:目標矯正
我們的習慣要堅持,要有目標。家長要做到以下這四個方面,幫助孩子找到方向。
第一,正確的價值觀
這個階段最重要的是價值觀,要讓孩子知道做為什么去努力學習。
很多家長可能會有疑問,這里說的價值觀不正確,那么這個階段就需要家長,老師,同學,幫助孩子樹立理想,樹立理想,規劃好孩子的一生。
父母要幫助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鼓勵孩子堅定不移的去努力學習,要讓孩子有正確的人生目標,知道自己長大以后要干什么,這樣孩子學習起來才會動力十足,在每次考試之后,孩子也會變得更加有動力。
第二,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去體驗生活,在體驗生活的同時,可以更好的了解自己。
對于孩子來說,生命中最重要的是要有個安全感,而不是父母為孩子做什么,孩子就做什么,不要再多余的嘮叨,多余的就是對孩子的一份責任,孩子自己能夠承擔的,家長應該放手讓孩子自己去做,讓孩子去體驗生活,在體驗生活的同時,激發孩子的內驅力,讓孩子能夠找到更好的生活。
好的人生體驗才是人生的好的,為了讓孩子成長,家長不妨從小事開始,做孩子的朋友,從小事開始,把各種事情和孩子商量著來,從玩到學習,從活動到活動到家庭,從做事,從合作,從做家務到創造,從參與到陪伴,從陪著到參與,從看到給到關……………………………………………………………………………………
總結:在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家長的角色不是編劇,而是朋友,是引路人,要循循循循善誘引領孩子成長。
還有什么要注意的呢?
網友@喜豆麻麻:
自己有一個寶藏兒子,那是他上初二的時候,我有一天晚上要去他家訪,就偷偷溜進了孩子的房間。他兒子很憤怒,就把門框鎖上了,我找了半天,終于找到了一個正在哭泣、在客廳沙發上趴著睡覺的小人。然后還不能說話,只能猜他口袋里裝著奶。
那個小人馬上就從我的口袋里掏出來一把奶嘴,我立馬就喝了一口。孩子沒吃過飯,又接著就要挨揍。孩子吐了三口,我就讓他喝一口,但是他不喝,也不讓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