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不讓孩子玩手機,孩子越捧著手機玩個沒完。不是打游戲,就是刷視頻看,再不就是跟別人聊天。孩子一只要有個手機在手,基本就能“安靜”半天。這是好多孩子的現實寫照,也讓許多家長表示:太無奈了!一禁止孩子玩手機,孩子就又吼又叫,甚至用不吃飯來對抗父母,爸媽也不知道該怎么辦了?
小梁6歲了,很愛盯著手機看動漫,還很愛玩小游戲。起初媽媽覺得,孩子能安靜的待著玩手機也挺好,至少不再淘氣惹禍了。
可后來媽媽發現,孩子的注意力都浪費在手機上,每次學漢字的效果都很糟糕,記性也明顯變差了。而且,媽媽次次叫孩子時,小梁就跟反應遲鈍一樣,總是比正常時反應慢半拍,天天哈欠連天。
媽媽疑惑了,玩手機的危害竟然這么大嗎?確實危害大。
孩子常玩手機有哪些危害?常見的危害有這兩種:
①圈子下沉,封閉自我
小孩子總跟手機做朋友,把手機當全部,那孩子若是年齡太小,三觀正處于塑型期,就很可能會圈子下沉,接觸到一些負面的東西。
一旦孩子自我封閉,不跟爸媽交流,爸媽也不對孩子玩手機的事情做出引導,孩子就可能會在下坡路上越走越遠。比如,跟玩游戲的孩子結伴,打游戲升級,越打越上癮,一發不可收拾。
②影響孩子的學習和健康
亞麗桑那大學的研究人員,在一項調查研究中發現,在346位18歲到20歲的青少年里,手機成癮的孩子可能誘發孤獨癥和抑郁癥。而且,手機屏幕的藍光還會加速衰老。
小孩子常玩手機,心思不放在學習上,也不放在自身健康上。那么,孩子就容易忽視身心發展,耽誤學業,阻礙自己的成長進步。比如,常玩手機,孩子會頸椎疼痛,還會眼睛酸澀,注意力不集中,上課不認真聽講等。時間久了,成績和健康都容易下滑。
隨著5G時代的來臨,越來越多的小孩都有了手機,可惜部分孩子們年紀小,自控力卻不足,沉迷玩手機,對手機產生了依賴。一些孩子還把玩手機當成習慣,結果就容易給孩子的身心帶來了巨大的傷害。
不過,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玩手機危害很大,但爸媽卻不能禁止孩子玩手機!
為什么不能禁止孩子玩手機呢?這里我們要普及一個心理學概念叫“禁果效應”
禁果效應,就是指著“亞當和夏娃效應”,就是說孩子往往對大人禁止的事物,會產生濃厚的興趣和好奇心,更加迫切地想去嘗試一番。這個效應在日常生活里,非常的常見。比如,我們越是禁止孩子玩手機,孩子可能越想碰手機。
此刻,有的爸媽就更加困擾了:難道我們不僅禁止孩子玩手機,還要允許孩子捧著手機玩嗎?當然不是!只是我們要找到合適的方法,去幫助孩子擺脫這種心理束縛,從而戒掉貪玩手機的壞習慣。這是一個自動戒除手機上癮的過程,而不是一味地禁止了事。
在這個方面,明星海清的做法,給家長朋友做出了好的榜樣。一起看看她是怎么教育孩子的,改變了孩子愛玩游戲的壞習慣吧?
海清發現孩子很貪玩游戲,但她做的第一件事卻是,主動幫孩子挑選游戲,選擇合適的畫面給孩子。在游戲選擇上海清層層把關,會自己先玩通關游戲,再推薦給孩子。孩子玩游戲成了放松娛樂,非但不沉迷,還很自律。
從這件事可以看出,“不禁止”孩子玩游戲,孩子就不會中“禁果效應”,就不會那么貪玩沉迷了。同樣的道理,孩子玩手機也是如此,爸媽要是不強烈地反對,不去遏制孩子玩手機的沖動,而是一點點地循序引導。那么,孩子就能夠不逆反、不對抗,能夠聽進去爸媽的勸誡了。
同時,爸媽再將孩子的注意力,進行一個正面引導,幫助孩子拓展興趣愛好。自然,孩子就不會再花大量的時間,再去玩手機了。
比如,爸媽多陪伴孩子游泳、旱冰,多做健身運動,增加孩子在室外活動的時間,孩子玩手機的機會減少,慢慢就不會總想摸手機了。
另外還有一個好方法就是,在孩子每天放學回家后,爸媽可以把孩子的時間進行合理規劃,盡量全時間段地監督陪伴孩子,用溫和地態度跟孩子一起學習、讀書。那么,孩子戒掉玩手機,也就不是大難題了。
總之,不要把一件事想得那么簡單!幫孩子戒掉手機上癮,只需要按以上的方法,基本都能收到不錯的效果。
互動話題:您家孩子多大了?平時很愛玩手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