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孩子如何教育
一、孩子的成長經歷
孩子叛逆期的形成,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關系。比如,家長對孩子太過嚴厲,孩子就會變得多疑,變得敏感,非常在意外界的看法,一旦別人的一個批評或者一句話,就會讓他很焦慮,產生自卑心理。
有的孩子在家庭中,父母關系不和,甚至有一方經常去外地工作,造成孩子生活能力差,沒有辦法與別人進行正常的交流。
有的孩子患有抑郁癥,無明顯的焦慮癥狀,對家人的關系不滿。
有的孩子會因為和父母缺少溝通,對父母產生怨恨,但是因為孩子的行為沒有得到改善,父母就很可能會因為孩子的行為再次出現焦慮情緒,然后出現爭吵。
我們需要了解,孩子患上抑郁癥之后,他的身體狀況是什么樣的?情緒是怎樣的?
出現異常癥狀的原因是什么?
如何避免孩子出現抑郁癥狀?
如何避免孩子患上抑郁癥狀?
現在,家長們都很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問題,他們往往會先通過跟孩子聊天的方式,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心理咨詢。
之前,我也接過一例,孩子因為情緒問題導致被送到醫院接受治療。
他們的醫生、護士長、心理咨詢師,他們會做心理疏導,讓孩子情緒的問題得到緩解,并且變得更加自信。
比如,他們會帶孩子參加體育運動、旅游,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不想讓孩子玩任何游戲,慢慢地讓孩子愿意去學校。
他們在內心的掙扎,比大多數人都要耗竭。
3
從另一個角度看,上面說的心理疾病,是很多孩子身上都有的。
厭學、恐懼、敵對,都是常見的,而且絕大多數孩子或多或少都有厭學情緒。
就像前面說到的小林的兒子,明明因為不喜歡數學,經常被數學老師批評,還經常被媽媽數落。
小林的這種情緒不穩定,是因為被媽媽數落了很久,所以產生了恐懼。
就像我的兒子,在小學三年級時,數學成績排名全班倒數第一。
我還記得他有次在學校組織的作文比賽中,媽媽一直念叨著她的作文,因為他也是最后一名,至于后面他是否還得了優勢,已經不重要了。
而現在,孩子經常被父母數落,在他的心里就已經形成了一種不自信的感覺。
自卑的種子,就像是定時炸彈一樣,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一顆不自信的種子,孩子變得越來越自卑敏感。
02
那么父母的語言是什么樣的呢?
語言是內心的,是指情緒的表達,是一種有感染力的話語。
父母的語言也是會帶刺,我們常說那句話是愛之深,責罵之切,卻往往會造成傷害。
那么,父母該如何用語言表達內心的匱乏感,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愛呢?
1. 語言表達,讓孩子感受到愛
有的家長在孩子表達自己的時候,對孩子語言表達能力產生了懷疑。
很多時候,孩子的表達能力本身并不完善,也不愿意跟父母說出來,有的時候父母說出來的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情緒,引起孩子的情緒波動。
孩子在表達的過程中,也是在學習語言表達,家長可以在孩子表達的過程中,也給孩子一些積極的反饋。
當孩子表達的時候,家長要和孩子建立起積極的互動關系。
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共情”,是指在處理同一件事情的時候,當事人把自己的感覺和想法完全的分開,完全不把自己的感覺和想法放在眼里,而是把注意力放在更深層次的東西上。
你可以這樣說:
“寶寶,今天媽媽/爸爸很想你,想和你說說說你的心里話,怎么辦?”
“爸爸/媽媽希望,你可以先和我說說你自己的小時候是什么樣的,有什么好玩的或者開心的事情發生嗎?”
讓孩子學會換位思考,可以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
讓孩子懂得:“情緒沒有對錯之分,但我們可以有情緒,不能對自己的行為有真正的好壞之分,有情緒我們才能去處理問題。”
第三,避免否定孩子
《小歡喜》中,英子也被媽媽逼得“不開心”,明明自己考了第二名,卻說自己不是第一名,媽媽卻說:“同樣都是第二名,你的第一名怎么就不是第一名了呢?”
這其實是否定了孩子的努力。
孩子需要鼓勵,但更需要肯定。
尤其是家長對孩子的肯定,是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需要的東西。
我們一定要讓孩子明白:“不管成績好壞,媽媽永遠都是愛你的。”
因為這才是孩子最需要的。
我們的良善與溫柔,會讓孩子在我們的肯定中找到自信,堅定與欣賞,成為他們最好的朋友。
《中國式親子關系》一書中提到:“我們的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就像是一道分水嶺。”
那些原生家庭很糟糕的孩子,可能從幼兒園就開始遭遇同伴的欺凌,導致他們內心經常產生挫敗感。
如果父母能在養育中,對孩子及時發現、接納和鼓勵,孩子在學校遇到困難時,就會更容易向父母傾訴,并且愿意向父母傾吐。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