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不聽話的孩子的表現
通常有兩種
一種是,孩子沒有聽見大人的話,其實不想聽大人的話,即使那是孩子自己的事,他們不一定自己知道。比如他們的行為不被允許,要求孩子聽見一樣的話,做的事不被允許,什么事都要對著干。
還有一種,就是父母讓孩子聽大人的話,但是孩子不聽大人的話,家長就大發雷霆,于是就覺得孩子叛逆了。
這些,其實都是父母對孩子的不聽話感到非常頭疼的過程。
而且,孩子在試探父母的底線,也在試探家庭是否會讓他們感覺到安全。
所有的叛逆行為背后,都是匱乏愛的吶喊。
大人無法掌控孩子的人生,因為他們知道,自己的生命從來都不被看見過。
當孩子想要掙脫父母的掌控,才會開始在父母眼前表演一幕,假裝叛逆,用“我不相信”“我不喜歡”“我能理解”的話語去試探父母的底線。
所以,作為父母的我們,需要時刻關注孩子的變化,尤其是在她不能滿足我們的時候,我們需要給予孩子愛和理解。
給孩子愛和理解,讓孩子更好地長大
《父母的覺醒》中,樊登老師講了一個真實的故事。
兒子在青春期時,非常叛逆,經常頂撞他,他很痛苦,卻又無法溝通。
但這時候,他需要我們的愛和理解。
于是,他開始關注自己的感受,開始用自己的意念去理解父母。
當他看到一封情誼的書信時,他才會感受到:原來父母在身邊,從來都是不用擔心我的。
有一次他和爸爸聊天,他說自己在讀初中時暗戀班上一個男孩,這個男孩學習成績很好,經常考第一名。
可到了高中,就很難管著他了。
他覺得自己成績好,只是因為喜歡他,所以才會喜歡他。
每次他和男孩子說話,都會提一些特別的問題,比如“這個男孩長得怎么樣啊?”“他長得怎么樣啊?”
這些問題,讓他特別焦慮,也很難受。
所以,他不再跟父母有任何交流,他的唯一能跟同齡人的交流方式就是跟著那些所謂的網絡上認識的“朋友”。
直到現在,他和父母依舊是無話不說,有什么事情也愿意跟父母說。
這樣的孩子長大后,往往缺乏獨立性,在面對復雜的世界時,他常常會感到很無助,很難從父母那里獲得支持。
甚至會因此產生過度依賴的負面情緒,即使他已經長大成人,有了自己的主見,也會對自己的欲望盲目崇拜。
這其實很容易使得他長大后,即使再有才華,內心仍然會出現一種不安全感。
正如很多的父親和母親一樣,他們總是認為孩子太小,沒有能力幫他們成長。
因此,無論是在物質生活還是精神層面,他們都會盡自己所能給孩子提供各種幫助。
那到底什么是最正確的、值得做的呢?
也是在這個過程中,很多人認為,要通過吃苦耐勞的訓練才能讓孩子未來更加獨立。
實際上,你有沒有考慮過這樣的育兒過程中的極限挑戰,我們有沒有考慮過,您也曾經有過這樣的經歷,那您可能也曾經有這樣的經歷?
這種越過越早,教育效果越好。
所以在孩子12歲之前,盡可能的讓他在體驗生活的階段性教育,這些能力會比現在的更好一些。
無論是身體上的,還是心靈上的,都是學習、生活、行為的綜合能力。
美國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說過,最有效的教育方法,就是讓孩子的感官刺激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變化,這是教育的作用。
“3歲之前為孩子提供觸覺和運動機會”,也是一種能力,一種習慣,更是一種財富。
現在大家看重“吃苦”教育,卻忽略了一個道理,就是“甜棗”。
就像糖糖和紅豆,如果吃完了,可能會甜甜缺失,但是吃完了,一定要讓他知道“粒粒皆辛苦”的道理。
哪怕孩子再大一些,也要讓他有獨處的機會,獨立體驗生活的樂趣。
3歲之前,多讓孩子“做家務”,
鍛煉他們的自理能力和動手能力,讓孩子有“承擔責任”的意識,同時,也是讓孩子明白“勞動的價值”,同時,也讓他明白“勞動與生存比起來,更重要”。
4歲之后,父母可以給孩子教他做飯,教他獨立吃飯,讓他們多做家務,并且要適當的給予表揚,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很棒的”,“做得好孩子是可以的”,這樣他們就會養成“飯來張口,衣來伸手”的好習慣。
5、有了責任感、使命感和學習能力
孩子對于家庭的責任感,應該是從小時候的陪伴開始的,多和孩子接觸,更多的參與到孩子的學習中去,讓孩子認識到自己是家庭的一份子,是父母的一份子,是家族里的一份子,這樣孩子也會把“關心”傳遞給父母,而不是高高在上,成為家庭的“保姆”,或者是家庭的隱形保姆。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