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就是想你了?
這句話說到孩子的心坎里,所有的問題家長都會感覺到莫名其妙,其實不知道,家長常常不明白,孩子怎么就變得這么聽話了呢?
我們好像變成了家長想要的那個孩子,我們當然也知道孩子也想變成一個聽話的孩子,可是,這樣的聽話其實并不是真正的孩子,而是對家長的要求、不服從的一種逆反。
孩子成長的過程,有些事他們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
– 01 –
我兒子今年5歲,他很喜歡看書,但我說要他看,他就不同意。
他最近迷上了武術,最近特別喜歡上武術。
趁著暑假,我就給他報了很多興趣班,但是沒過多久就不想學了。
舞蹈班,因為疫情原因,要半天上完課,我就自己在家待著,沒什么事可做。
后來,他上了幼兒園,我才發現,他的同齡人都在學,我學不會,就想讓他在家里多學點東西,兒子不肯,還說我有眼疾手快的毛病。
好在幼兒園給了他更好的學習環境,雖然現在開始上學,但我還是很為他的眼病擔憂。
所以,雖然他才三歲多,但他每次都很自信滿滿地去上課,一開始也很抵觸和別人說話,不愿意和他們一起玩耍。
可最近一段時間,我發現孩子越來越不對勁,無論做什么事,都很喜歡找麻煩。
我擔心他不合群,于是我也總是催促他多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
就這樣過了不到一年多,我發現了問題,孩子越來越不愛說話了,還總是盯著平板電腦,于是我開始有意地引導孩子去跟他們玩。
他也會主動跟我說,幼兒園里好玩兒的游戲。
但是,在后來,我發現他和其他小朋友沒有共同語言了,他就又愛上了上了看電視,去玩玩具了。
其實,他不是喜歡看電視,只是沒有找到更好玩兒的。
那我們該怎么做呢?
《給孩子講故事》中說:
如果你的孩子沒有一個感興趣的東西,那你的孩子,他一定是在找尋到你的情感需求,而不是在尋求你的情感安慰。
父母應該學會放手,學會用自己的情感去愛他,而不是去控制他。
如果他的情感需求是被忽視的,那你的孩子就要少一些接觸電子產品。
其實我們要適當地讓孩子接觸一點他的東西,比如說他喜歡看的書,喜歡的玩具等。
因為他在這個過程中,也在學習,所以我們要讓他有真正的愛好,要讓他感受到真正的快樂,不要簡單粗暴地給他把電子產品給扔了。
而且我們要做好榜樣,你自己都不喜歡玩手機,那么你怎么能要求孩子不沉迷呢?
所以呢?父母如果想讓孩子沉迷于手機,首先自己要放下手機,才能陪伴孩子一起玩。
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他們會更愿意把注意力放在你身上,而不是跟你在手機上面。
02
教育要有邊界,我們才能有界限
父母應該有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去要求孩子一定要去做什么。
為什么這樣?
因為沒有邊界,就算有了孩子,也是白忙著“破壞”孩子的生活。
孩子就是孩子,他的未來他自己做主,孩子可以走什么樣的路?
父母給孩子的自由,應該有邊界。
有邊界感的父母,才能讓孩子有清晰的界限感,才不會任由孩子迷失自我。
只有擁有邊界感,才能給孩子一種穩定、安全的感覺,才有底氣“闖禍”,才不會做出錯誤的選擇。
而過度溺愛孩子的父母,恰恰是阻礙了孩子的成長。
一、為什么要給孩子愛的界限感?
這里的界限感,就是指孩子的界限感。
父母的愛是孩子最基本的需求,但我們很多父母卻把這種愛等同于愛的給予。
我們總是站在一個制高點上,認為孩子是我們的附屬品,認為孩子聽話就可以,不聽話就是壞孩子。
這種思想大錯特錯!
不聽話的孩子不一定是壞孩子,可能是天才。
有界限感的孩子才會有成長的力量
好孩子有自己的成長規律,這是成長的必經之路。
就像上面提到的那位媽媽,她沒有去關心愛護孩子,也沒有去了解孩子的內心需求。
孩子不聽話,可能是在向你求助
心理學家杜江武志紅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提到:
有些父母總是責怪孩子不懂事,但他們不知道,孩子其實遠比我們想象中的要懂事。
有一個朋友,他們倆孩子總是互相指責對方的不是,孩子在父母面前也總是小心翼翼,生怕說錯話。
有一天傍晚,朋友的女兒在房間里寫作業,朋友的女兒喊了好幾次,女兒都沒有回應。
朋友剛想要發火,就聽到了女兒的委屈聲,“爸爸,你說實話,我看你就是不想聽你的話,我是怕你罵。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