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孩子都有叛逆期嗎?叛逆期的孩子又該怎么辦?父母也都有為難之處吧?
“兒子越大越不聽話,老師讓我罰站了。”
“作業不寫,拖拖拉拉沒做完就玩,有時候一個字都沒聽見。”
“去不去洗手間,每天就知道玩,玩什么游戲。”
……
“我都說了100遍,你怎么就是不聽呢?”
……
不少家長們,都抱怨過孩子的叛逆期,叛逆期不抱穩定情緒,總是對父母橫眉冷對,甚至恨不得弄個水倒倒頭。
很多家長面對孩子的叛逆期,都覺得心累:
“我家孩子以前都挺老實的,也很好溝通的,就是叛逆期不聽話,不知道怎么辦?”
“我家孩子這么久還是叛逆不聽話,說什么都不聽,現在都快要被氣瘋了!”
“我家孩子已經完全變成了這個樣子,以后是沒救了,你看我都這么難管了!”
“哎,你說我家孩子叛逆不聽話,還敢頂嘴,我該怎么辦?”
“還有比這更糟糕的嗎?”
……
孩子頂嘴就一定是壞事嗎?不一定。
心理學家認為,叛逆是對孩子行為能力的一種否定,而孩子的叛逆期,就是孩子由于自我意識的發展而產生的行為上的反抗。
從心理學上講,孩子會在“做出決定”時,嘗試各種努力,從而獲取更多的能力,包括感覺和行動。
換句話說,就是孩子的做法是錯誤的,不符合孩子的內心的意愿,并且在這個過程中不斷的否定、否定、打擊、否定。
很多家長在孩子和家長的對抗中,“惡性循環”
不斷循環往復。
所以說,孩子的頂嘴不是壞事,但這也是孩子邏輯思維能力不斷發展的一個過程,如果不能夠建立真正的邏輯,就會變成孩子的問題。
第三個叛逆期:7-9歲的小大人兒
孩子進入小學后,他們的主要社交不再是家人、鄰居,而是學校的同學和老師,步入了小學學堂,他們會覺得自己是個小大人了,可以自己做決定,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可矛盾的是,他們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的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方式就得跟著變,對待這個時期叛逆的孩子,父母應該更多的以互動的方式來溝通,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觀點,再來進行評論。
父母可以適當的下放權力,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讓他充分的感覺被尊重被肯定。比如對于興趣愛好的培養,孩子不喜歡彈鋼琴,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是否想要發展這方面的愛好等,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孩子高興,媽媽也輕松,學習動機增強,才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當然,這一時期的孩子,因為將他們精力都用在了與父母對抗上,他們的成績可能會很不穩定,而且孩子會因為沒得到恰當的引導,變得更加叛逆。這時,父母要有技巧的化解與孩子的對峙狀態,父母要遇事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家長專權。
此外,這個時期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和生活規律。比如飯前做作業,飯后看二十分鐘電視,這些約定俗成的事情,有助于幫你更好地約束孩子的不良行為。
第三個叛逆期:12-15歲美好的青春期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由于心理發育還尚未成熟,常常會覺得有挫敗感,處于“煩著呢”狀態。這個時期孩子:好面子、自尊心強、非常容易受到同伴的影響,做出一些挑戰父母權威的事,這對他們來說只是一種獨立宣言。
在這個時期,作為父母,如果想通過高高在上的“權威”來迫使孩子聽話,那么,十之八九成是達不到效果的。
就拿早戀這件事來說,作為父母如果強行拆散,孩子必然會從剛開始的興奮、新鮮感瞬間轉換成厭煩、反感。而且這種情緒波動是會影響孩子正常學習和生活的,這個時候,父母強行干涉,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逆反心理,結果就是不愿意學習、甚至抵觸、甚至裝病。
其實無論是早戀,還是沉迷游戲、看小說,我們父母都不要過分指責、打罵和指責,只有找到他(她)內心真正渴望的東西,才能對癥下藥。
作為父母,我們應該如何正確引導孩子呢?
01
“優秀”與“優秀”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要解放孩子的頭腦、雙手、腳、空間、時間,使他們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從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對于父母而言,最重要的教育是:讓孩子成為一個有健全的人格、有正確的三觀的人,是家庭教育的重中之重。
1、健康的身體是一切的基礎
“身體健康,才是一切的基礎。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