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延遲
”的小男孩跟爸爸媽媽們一起來探秘,原來是孩子進入青春期了。
孩子經歷了小升初,到了中學之后的學習壓力增大,孩子學習的事也變得更加緊張了。但對于很多孩子來說,這些壓力就像是一座大山一樣壓得他們喘不過氣來。
越是父母關愛的多,孩子越是覺得自己是家里的負擔,想逃離父母。
父母對孩子管得越嚴,孩子就越是感覺自己做什么都是錯的,到頭來卻得不到父母的理解。
孩子越大,這種“仇親期”的現象也越明顯。
02
孩子“仇親期”,家長要怎么做?
首先,對孩子的不合理要求要合理滿足。
有些父母對孩子的要求會超出實際情況的多少,有時甚至超過了孩子本身的承受能力,那么孩子就會因為這樣的舉動而感到很受傷。
比如孩子如果看到家長臉色不對,會緊張,趕緊抓緊時間去改正。如果家長沒有順著孩子的意思,就開始對孩子發脾氣,那孩子也會感到非常氣憤。
其次,父母要學會理解孩子。
我們每個人都有脾氣,孩子也不例外,當孩子在跟父母訴說的時候,作為家長的我們要理解孩子。當孩子表達的不正確時,父母一定不要急著指責,給孩子錯誤的回應。
舉個例子:父母看到孩子寫作業的時候不認真,可能就會非常生氣,罵孩子。
你這樣的做法是不對的,孩子在你批評他的時候,不一定會變得認真,可能還會跟父母頂嘴。
父母應該先讓自己冷靜下來,蹲下來,心平氣和的和孩子溝通,而不是一味指責孩子。
孩子受到批評,應該先安慰,再教育,讓孩子明白自己錯在哪里。然后再告訴他,為什么會這樣做。這樣他才能明白自己錯在哪里。
當孩子的情緒平靜下來后,可以問問孩子的想法:你覺得你是怎么做的?這件事情你的做法會對你的學習產生什么影響?你覺得這樣的做法會對你的以后的學習產生什么影響?這件事情會給你帶來什么樣的影響?這樣一來,孩子才會更愿意跟你溝通,說出自己的想法。
四、不要輕易地否定孩子
孩子最初的表現,就是為了逃避懲罰。如果一個孩子在小時候經常挨罵,他長大后,他就會很容易變得內向,不自信,總是小心翼翼地隱藏自己的情緒,害怕別人不高興,生怕別人不高興。這樣的孩子即使長大后,為了避免被人討厭,他的抗壓能力也會變得很弱。
所以,如果孩子做錯事,我們可以一起分析事情的原委,然后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而不是一味指責對方,這對孩子來說也是一種安慰。
孩子做錯事,比起指責對方的錯誤,我們要告訴孩子:做錯事是我們學習成長的好機會,不要因為怕被別人責備,而不敢說出真相。而是應該不斷地反思,看看自己錯在哪里,究竟是哪里做錯了,從哪里開始改正。
三、習慣性的推卸責任
“因為媽媽已經生病了,所以我只能穿上新衣服,去上學。”
“因為媽媽剛剛離開的時候,我沒有做好準備,所以就跑去了。”
“因為媽媽帶我去了很多很多地方,所以我很害怕去學校,我希望媽媽能給我帶好衣服,并且讓我在外面等著,如果遇到困難,媽媽會給我找一個借口,讓我在家里等著。”
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有些父母會立刻懲罰孩子,并且用斥責的口吻告訴孩子“你要是再犯同樣的錯誤,媽媽就不愛你了”。這樣的方式,只會讓孩子陷入一種“害怕”之中,而不是改正錯誤。
相反,當孩子犯錯誤的時候,父母要允許孩子犯錯誤,而不是上來就懲罰孩子。父母要讓孩子知道,犯錯誤就會有懲罰,而且犯錯之后可以得到獎賞。只有知道這個錯誤所在,才能從中找到正確的方法。
著名心理學家馬斯洛說,人類需求像饑餓一樣,一旦被滿足,就會產生上癮,人就會癡迷。一個行為不斷地重復,會形成習慣。所以,父母要給孩子一個解釋,當孩子犯錯誤時,不要急著打罵孩子。讓孩子明白,犯錯誤不可怕,可怕的是推卸責任。犯錯誤就要承擔后果,只要敢于承擔后果,就能很好地提升孩子的責任感。
五、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想讓孩子少玩手機,自己就要少玩手機。如果父母能以身作則,多陪伴孩子,對孩子講道理,而不是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這樣才能讓孩子從內心產生敬畏之心,如果父母自己都做不到,又怎么要求孩子做到呢?
和孩子約定,合理使用手機的時間
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商量制定一個手機使用時間,由孩子自己制定。每天什么時候可以玩手機,一次玩多久。讓孩子自己遵守,如果違反規定,就要受到懲罰。這樣,當孩子一次比一次有進步時,他就會產生一種榮譽感和自信心,有利于孩子健康成長。
當然,如果孩子一開始就沉迷于手機,家長要狠下心,多次進行溝通,制定規則,強制沒收手機,都是治標不治本的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