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惹不起,又惹不起
閨蜜近來發現自己的孩子越來越叛逆了,整個人非常叛逆。
這段時間,她發現孩子經常和她對著干,并且還經常嘮叨她,一點都不像她的孩子。
閨蜜覺得有點束手無策,同時也意識到自己的教育方法不對,就跟她抱怨了幾句。
沒想到,孩子竟然更加叛逆了。
閨蜜看著手機的時間從一小時延長到了一小時,起初還耐心安慰,可后來幾乎因為孩子的吵鬧而煩躁不堪,最后她直接沒收了孩子的手機。
沒想到,孩子卻跟她頂了起來,并且還惡狠狠地拒絕:“你是我媽,我什么都不需要你管,你為什么就這么說我!”
閨蜜在崩潰之后,終于把手機給砸了。
看著這個摔手機的孩子,我內心一陣心疼,又一次震驚,又一次驚訝。
手機到底有什么好看的?為什么孩子會對手機如此沉迷?
為什么孩子如此迷戀手機,如此沉迷于手機呢?
其實,答案只有一個:“權力之爭”。
任何權力之爭,其實都是父母的權力之爭,如果父母贏了,孩子會繼續使用這種消極對抗的方式,這對親子關系是沒有好處的。
要知道,任何勝利的親子關系都不會因為爭奪權力之爭而產生,孩子贏了,皆大歡喜;孩子輸了,皆大歡喜。
那么,如何避免權利之爭呢?
有兩個方法:
○ 在家庭會議上,跟孩子交流
在家庭會議上,無論誰贏了,這都是家庭會議的一部分。關鍵是要讓孩子看到,他的這種行為給父母造成了什么樣的影響。讓孩子知道,父母是為了自己而戰。
例如:孩子吃完飯后,想玩一會兒電視,你就讓孩子去做作業,孩子想看電視,那就給孩子下載一些益智游戲,除了規定孩子該做什么,還得限制孩子玩的時間。
也就是在提前了解到孩子的自控力方面,提前做好約定。
告訴孩子,什么是好的,什么是不好的。比如,跟孩子約定好,“每次玩手機的時間不能超過30分鐘”,“每天玩手機的時間不能超過1個小時”,“每天玩手機時間不能超過1小時”。
另外,父母要以身作則,為孩子做出榜樣。父母盡量少碰手機,多看看書,多陪孩子看看書。家長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如果父母玩手機的時間經常到深夜,孩子也會模仿大人的行為,在父母面前長時間玩手機的孩子,自然也會降低了對手機的興趣。
給孩子做好榜樣
孩子的模仿能力是很強的,他們會學著父母的行為習慣,父母做什么,他們也會學著父母的行為習慣。如果家長經常在孩子面前玩手機,那孩子也會跟著玩,可見手機是給孩子們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
這里的便利,指的是家長的帶頭作用,有的家長會自己捧著手機看,卻不帶動孩子去看。
還有的家長,一旦自己工作忙碌起來,就會把手機丟給孩子,以此作為自己的保姆。
孩子見到父母看手機,自然而然也會想要看手機,其實手機并不是洪水猛獸,它只是一個工具而已,我們應該嚴格控制孩子玩手機的時間。
3、父母要以身作則
之前,孫儷在微博上發了一條動態,每當兒子哭鬧的時候,孫儷總會拿手機在旁邊放,兒子因為哭鬧而被她趕了出來。
從此之后,孫儷不僅知道不只有這樣做才能夠讓孩子聽話,還給孩子看了很多的動畫,孩子也慢慢的開始喜歡看動畫。
而這種習慣的養成,也是孩子小時候最需要的,只有父母做好了,孩子才會去模仿。
所以,當孩子哭鬧的時候,我們先別急著生氣,我們可以試著和孩子溝通,詢問原因。
告訴他為什么哭,而不是打他
孩子不聽話時,我們要明白孩子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想法,可以去問問孩子發生了什么事情,和孩子講道理,而不是直接粗暴的“不許哭”。
李玫瑾教授說,一次兩次吼叫孩子的教育,如果一次兩次沒成功,孩子下次就會繼續采用這種方式來達到目的,有的時候可能還會打一頓,但是打的次數多了,孩子也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
而且父母要學會“恩威并施”,這樣教育的時候,會更容易得多,孩子也會更加愿意去改正。
三、學會傾聽,允許孩子表達情緒
想要幫助孩子改掉壞習慣,那么,父母要學會傾聽孩子的情緒。
當孩子犯錯以后,父母不要急于指責,而是要聽聽孩子的想法,對孩子表示認可。
首先,不要急于指責,你可以說:“我知道你很想要這個玩具,可是我們剛才沒有買這個玩具,你現在有點后悔,但是我們來繼續這樣做,好嗎?”
當孩子意識到自己的行為是錯誤的,情緒平和的時候,這時,他的理性會發揮更大的作用。
其次,一起商量,孩子犯錯誤的次數多了,家長就要改變自己的做法,可以直接和孩子說:“爸爸現在有點后悔,來抱歉,希望你能原諒爸爸,咱們下次再來商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