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叛逆期是什么意思呢?
有心理學家認為,兒童有一種叛逆期,即孩子12到18歲之間。所謂的叛逆,不過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對小孩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謂叛逆,其實是大人一廂情愿的說法,對孩子來說那是人家成長的一個標志而已。如果你能真正理解孩子叛逆行為背后的心理需求,尊重他的成長,你就不會再為此而撓頭。
所以,孩子人生的3次叛逆期,你一定得這樣管!
第一個叛逆期:可怕的兩歲
孩子在兩歲左右自我意識開始變得強烈,所以就會從之前的“小乖乖”變成一個令人頭疼的“小惡魔”。凡事總喜歡以“不”字打頭,他最喜歡的事情就是在你說的指令前面加個“不”字來回應。
比如:“睡覺!”“不覺!”“吃飯!”“不飯!”“叫阿姨!”“不阿姨!”等等。
有的媽媽說她的孩子在一歲多的時候就開始這樣叛逆了,那可能是因為媽媽在跟孩子交流時,總喜歡命令式的不要怎樣,不許怎樣,孩子就過早地學會了說“不”。
孩子就是家長的一面鏡子,你是怎么樣的,在他那里就會得到反射。所以改變孩子的關鍵,還是先改變自己!
而且孩子雖然有了強烈的自我意識,但是在與人交往中,很多想法他不知道該如何表達,比如當別人搶他玩具時,情急之下他會做出拳打腳踢的動作。一個是因為手腳敏感期,一個是因為他自己不知道該怎樣正確表達意見,慌亂中做出的隨心所欲的反應。
那么父母該如何管教這一時的孩子呢?
(1)切記不要太民主 很多家長似乎很民主,凡事都與孩子用商量的口氣,我們去吃飯好不好?我們一起刷牙好不好?孩子這種情況下大都會回答“不好!”接著你又會開始發脾氣或者講道理,那寶寶會更聽不進去。
(2)讓孩子做選擇題
在要求孩子前,用你自己所能接受的選擇方式,給出他兩個選擇!比如你想吃米飯還是面條?咱們現在出去玩,還是五分鐘后出去?
當然,有的小孩會給出額外的答案,那你就明確地告訴他,這不是選擇范圍內的,然后很嚴肅地再重復一遍自己的命題。其實,很多時候小孩子也不想給家長太多的沖撞,一般此時他會根據你的范圍來選擇的。
這樣做一方面可以給孩子很好的引導,另一方面讓孩子覺得你非常尊重他,有一種當家作主的感覺!
(3)不要總是用命令的口氣交流
比如:不許把玩具到處亂扔!其實你直接說:“寶寶應該把玩具放好!”這句他更樂意接受。
家長粗暴,孩子就會跟著學習你的粗暴,接著就是說“不”,選擇性的忽略,孩子會很茫然,為了讓爸爸媽媽媽不生氣,于是就會很自然的把玩具擺的更好。
(4)給孩子更多的選擇權
孩子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也會有自己的想法和行為,所以不要總是毫不留情的“管”孩子。
孩子不聽話,家長要學會“管”,這4招輕松化解。
1.尊重孩子的想法
2歲的孩子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他們會通過一些行為來表達自己的想法,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想法。
只有被尊重的孩子,才會慢慢打開心扉,也會變得更加自信、開朗。
2.引導孩子多做選擇
孩子還小的時候,總是會把很多問題,當作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家長需要注意引導孩子做出選擇,而不是去否定孩子的決定。
比如家長想讓孩子去學會料理自己的生活,家長應該在孩子選擇的時候,引導孩子去做一些事情,從而引導孩子做出正確的選擇。
3.適當的給予孩子表揚
孩子的成長過程中總是會遇到很多事情,有些事情是孩子無法做到的,家長應該在一旁默默陪伴,給孩子的鼓勵,讓孩子更有信心面對自己的困難,同時也要適當的給予孩子獎勵,讓孩子擁有積極的心態,讓孩子學會愛自己,熱愛生活。
育兒寄語:
當孩子步入幼兒園之后,有一些讓家長頭疼的事情,那就是孩子在家里出現了分離焦慮癥。家長如果能夠正確的對待,并且給予正確的引導,那么孩子的適應能力就會很強大,這也是很多家長需要著重培養的一個點。
關注孩子內心世界,多和孩子進行溝通
如果孩子的心理問題比較嚴重,那么家長一定要多和孩子進行溝通,但是一定要先讓孩子接受自己的心理事實,千萬不要去和孩子進行權利之爭,因為任何一種相處方式都不是那么容易,孩子都需要家長的幫助,家長做出正確的引導才是最正確的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