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期叛逆心理是指青少年正處于心理的過渡期,其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日益增強,迫切希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的監護。他們反對父母把自己當小孩,而以成人自居。為了表現自己的“非凡”,他們也就對任何事物都傾向于批判的態度。
正是由于他們感到或擔心外界忽視了自己的獨立存在,叛逆心理才因此產生,從而用各種手段、方法來確立“自我”與外界的平等地位。叛逆心理雖然說不上是一種非健康的心理,但是當它反應強烈時卻是一種反常的心理。
青少年叛逆行為,呈現如下一些共同的特點:
年齡特點——14歲左右是青少年叛逆行為的高峰年齡。
性別特點——陽剛性成熟(一般小于男性),陽奉陰違(女孩子)。
強烈的性沖動——性沖動表現為對于現實生活的、學習知識的、以及由于內心產生的對異性交往的興趣,表現為對異性交往的興趣、力爭上游的欲望。
性別特點——陽奉陰違性、半成熟性。
這種性別特點與他們自我意識、獨立思考、處理事情的能力有很大的關系,是促使他們逐漸成熟的一種內在動力。
社會環境——尤其是家庭因素,如父母、學校環境、社會環境等。
02
社會環境因素
在我接觸過的大量案例中,有青春期早戀、叛逆、厭學、沉迷網絡等,而這些問題的根源大多與家庭教育有關,與家長的教育方式有很大的關系。
如果家長能夠正確教育孩子,那么孩子的問題就會逐步得到解決,反之如果家長的教育方式是暴躁的、嚴厲的,就會導致孩子性格出現扭曲。
那些男孩會在與異性交往的過程中遇到一些困難,往往導致一系列的問題,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03
女孩的青春期教育
《女孩的正面管教》一書中提到,12歲到16歲這個年齡段,是孩子性格形成的關鍵時期,家長一定要重視。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這時一定要耐心教導孩子,正確引導孩子,讓孩子明白什么是對什么是錯,怎樣對自己是正確的。
女孩的媽媽說,平時很少有時間陪女兒做家務,所以想要把女兒帶到大學里去做家務,就讓女兒在家里好好學習。可是女兒上了大學后,每天只會玩手機,不想學習。爸爸一怒之下,把女兒給扔了回來。女兒拿起書包就摔門出去了,再也不想學習了。
媽媽非常后悔,當初給女兒買手機的時候,沒有考慮到她的感受。
她想買手機,讓女兒沒辦法好好學習,又不想讓女兒驕傲地在同學面前抬不起頭。
這樣的結果就是孩子的成績直線下降,不僅英語成績下降,還和家人的關系越來越差。
這是一個讓無數父母頭痛的問題。父母不了解孩子,不懂得孩子,無法跟孩子溝通,不僅讓親子關系變得極為惡劣,更讓孩子失去了學習的動力。
其實,當孩子出現這種問題時,往往是父母出了問題。
1、父母不懂得與孩子溝通
父母以為是孩子不聽話,其實是父母不懂得與孩子溝通,父母總是想控制孩子,覺得孩子就是要聽自己的。
可孩子漸漸長大,父母還是需要孩子的說,讓孩子說,自己多傾聽孩子說。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怎么聽孩子才肯說》一書中說:父母想讓孩子聽話,就要學會“閉上嘴”,多傾聽孩子說的話。
每個孩子的話都是千奇百怪,連大人都不一定會說出個所以然,更何況是一個四歲的孩子。
所以,父母們要學會“閉上嘴”,耐心傾聽孩子說的話,只有這樣才能讓孩子感受到來自父母的尊重,這樣孩子才會對父母敞開心扉,愿意和父母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