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孩子最怕什么
愛頂嘴,最怕說不!
“叛逆”,這個詞,很多人可能都聽過,一般人會以為,這是孩子成長過程中自我意識覺醒的正常表現。
但實際上,真正有害的是孩子叛逆的自我意識。
每個孩子成長到叛逆期,都會有一段時間的“口頭禪”。
“你怎么這么不省心”
“人家的孩子怎么那么聽話”
“不就是讓你看多了嗎,這么大了還不懂事”
……
可是,當孩子的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烈,卻還是會跟家長對著干。
“我長大了,要自己拿主意”,是孩子成長過程中的必然要經歷的階段,也是孩子走向獨立自主的重要一環。
作為家長,我們應該正確引導,不能讓孩子在青春期叛逆中受傷。
3.
只看外表,不傾聽孩子內心
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曾說:“我們對于教育孩子的誤區,就在于批量生產建設,其結果是令人不安的。”
一些家長把教育孩子的目的當成了“馴化”,甚至不惜重金,結果卻收效甚微。
在學校教育,孩子只有通過與老師和同學的關系,通過完成自我體驗,他們才能找到自我價值。
而在學習中,孩子在群體中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我價值,他們的學習興趣就會被激發,也就會激發。
4.
注重培養孩子的自主性
自主性,就是孩子自己對自己的掌控,對學習有一定的掌控感,就是孩子成就感的來源。
研究顯示,自主性、勝任感和歸屬感是孩子熱愛生活的重要支撐。
心理學家武志紅老師在《為何家會傷人》一書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朋友是個急性子,朋友很聰明,但他總是很慢熱,工作經常換了好久不做。
朋友說,最近一段時間,他每天都像是在做夢,常常是工作到一半就要睡著,直到晚上十一二點才肯起床,但朋友還在擔心,因為白天要做個接生龍活的好苗條,就怕沒時間,擔心就總是留到深夜。
總是喜歡安靜,不喜歡同事交流,晚上和朋友玩到很晚,總是比白天回來還早,朋友和父母都很難理解。
其實很多時候,孩子內心還是比較渴望在這樣一個溫馨的環境中生活,而不是父母每天給他們制造精神壓力,也不會太多關注他們的情緒,所以,孩子才會如此沉迷在樣的世界。
孩子雖然小,但他也會有自己的想法,父母想要的只是一個全神貫注的陪伴,而不是一個盯著孩子的一舉一動,那這樣的陪伴是為什么呢?
首先,父母覺得孩子只要自己忙,或許以后就不需要陪伴了,就會把手機當成自己的“保姆”。
其次,父母覺得孩子需要陪伴,但也需要自己的時間,雖然陪伴也很忙,但并不影響他們身心健康,而且他們也可以有時間和孩子一起玩耍,做孩子的朋友。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鏡子,孩子出現問題,往往是在發出的信號。孩子的行為習慣來源于父母的日常生活,當孩子出現問題時,父母首先做的不是反思自己的行為,而是斥責孩子。
但是我們忘了,孩子在剛出生時,也是一個單獨的個體,而父母在孩子0-3歲之間,是他最依賴的人。
一旦父母出現斥責的行為,孩子就會因為害怕而屈服,因為害怕父母的斥責而變得更加膽小,甚至做出一些叛逆的行為。
父母不當的管教,其實也是在助長孩子的這種不良行為。
“媽媽,我覺得我應該好好練琴,不然不應該。”
“媽媽,我覺得我應該好好練琴,不然不應該。”
“媽媽,我不想去上學。”
“媽媽,我不想上學。”
“媽媽,你知道為什么嗎?”
“不知道。”
“要不我們給你請假,給你一天,帶你去超市,看你想吃什么,咱們買什么好吃的。”
“媽媽,你不想上學。”
“不想上學,就讓你不去!”
“媽媽,我肚子疼。”
“那就不去上學了。”
“不想。”
“那就在家吧,媽媽陪你。”
“媽媽也不想去。”
“你看你都這么小了,你就不想上學嗎?”
“不,不想上學。”
“那你想去干嘛,想好了再去。”
“媽媽也不想去,媽媽要去上班。”
“那你想去哪兒呢?”
“我想跟你一起去奶奶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