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叛逆期是什么時候?
關于這個問題,這里提供一些我個人的建議。
1、要理解孩子的行為
孩子的行為其實就是孩子在表達自己,但是有的時候家長只是“關心”“注意孩子的舉動”,卻沒有理解孩子的行為。家長需要理解孩子的行為,并且能夠去正確的引導孩子。
比如孩子突然之間因為一些事情不聽話,那么家長就要理解孩子是想表達自己的想法,這時候孩子不一定會像你說的那么不聽話,反而可能是因為你的理解誤解了他。
如果你理解孩子的行為就會理解孩子了,所以在孩子情緒不穩定的時候就會直接打孩子,這樣會讓孩子覺得特別委屈。
2、給孩子一定的空間
如果你想讓孩子過上自己想要過的生活,那么你就要給他一定的空間。你要走進孩子的內心,而不是一味的告訴孩子該怎么做。而是應該和孩子聊聊天,告訴他你為什么要去做這樣的事情,讓他去明白這樣做利弊,并且逐漸的學著去理解和接納父母。
父母對孩子要有一定的要求,并且告訴他們做這些事的后果,這樣子,孩子就會明白這樣做會導致什么樣的后果。
3、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
很多父母其實都是想要孩子能夠聽自己的話,但是如果他們只是一味的把自己的想法強加在孩子的頭上,那么就會讓孩子覺得他們是不被尊重的。有時候孩子們并不愿意把自己的所有的事情都告訴父母,而是將自己的心事全部堆積在心里。
因此,我們一定要有耐心的去傾聽孩子的想法,不管是什么樣的事都要去傾聽。
當孩子的想法和我們大人的想法有分歧的時候,我們一定不要去反駁,要學會去傾聽,去表達自己的想法。孩子們之所以會頂嘴,其實也是因為父母的行為沒有把孩子放在眼里去看待,所以孩子才會對父母產生了隔閡。
第二, 要多花時間陪伴孩子。
只有當父母和孩子的關系變得親近之后,我們和孩子的相處就會變得更加有效,只有讓孩子覺得和我們的距離拉近了,才會愿意和父母做一些有安全感的事情,才會對父母的意見產生意見。
只有我們自己先做出改變,這樣才能讓孩子和我們的距離拉近,才能讓孩子更親近父母。
第三, 做好溝通前置條件。
青春期孩子大都會叛逆,他們的內心獨白,就是在渴望得到理解和尊重,想要獨立,渴望自由。
在這個階段,父母如果跟孩子的關系過于緊密,只會讓孩子越來越叛逆,越來越不聽話,甚至抗拒父母跟自己溝通。
當孩子與父母之間的關系變得疏遠時,父母應該做出改變,并且把自己當成孩子的朋友,多關心孩子的生活和情感,而不是只關心孩子的學習成績。
把孩子當成朋友,尊重孩子的想法,以朋友的身份和孩子進行溝通,這樣一來,孩子才會更愿意聽你的話。
第四, 盡量淡化處理孩子的錯誤行為。
在這個階段,孩子往往非常聰明,如果父母過分嚴厲,孩子就會產生逆反心理,而且自尊心會受到打擊。
這時,父母千萬不要把孩子當成犯錯的機器,更不要輕易地給孩子貼上“壞孩子”“搗蛋鬼”的標簽,父母要做的是,先處理好孩子的情緒,再進行教育。
比如孩子考試沒考好,父母要做的是,鼓勵孩子,而不是指責孩子。
如果孩子怕考砸了,父母卻說:“男子漢,怕什么怕!”
就會讓孩子害怕的多了,即便是平時成績不錯的孩子,也會在考場上崩潰大哭。
3.在家里講道理,孩子不再聽
其實孩子之所以產生了厭學情緒,是因為他們覺得家長講道理他聽不懂,也聽不進去。
父母也要反思自己平時教育孩子的方式,跟孩子說過的話,還是沒什么效果的。
其實有些道理,孩子還是不懂,因為他們只是在低年級的時候學會了皮毛,等到了高年級,孩子就會自動自發地跟你說了,因為他們已經慢慢地有自己的想法了,也知道跟你商量。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一定要給孩子說話的機會,讓他說說完,我們再說一遍。
當孩子不想談學習的時候,就讓他等一等,等他說完了之后,我們再幫他一起找到。
如果孩子只會一味地等,那也就錯過了他成長的關鍵時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