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幾歲開始有叛逆期?
這其實是一個心理學上的說法,這個心理學上又叫作“七歲八歲討狗嫌”,兒童在8歲左右出現第一個叛逆期時,稱為“兒童叛逆期”。
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孩子在“七歲八歲討狗嫌”的時候,做父母的仍然按照之前的方式對待小孩,這顯然是錯誤的。
為什么?因為孩子的第一個叛逆期到了,是“可怕的兩歲”,這個階段的孩子,行動上,常常會用“打人”來表達自己不同意、反對的態度;語言上,則開始說“不”,什么都是“不”,做與不做都是“不”。這是孩子從意識上最早開始的與父母的分離。在這個過程中,孩子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和態度,感受與他人分離的快樂,并由此建立和派生出孩子優秀的個人品質。
可是,當孩子進入三歲以后,他漸漸覺得自己是一個小大人了,像一個小大人一樣,可以自己做決定,極力想掙脫父母的掌控,于是就變得處處喜歡跟大人“唱反調”。可矛盾的是,他還是非常的需要大人,還是會在父母面前毫不害羞地撒嬌,希望父母來為自己解答令自己困惑的事情。
既然孩子變化了,父母的教養方式就得跟著變,對待這個時期叛逆的孩子,父母應該更多的以互動的方式來溝通,學會傾聽孩子的想法和觀點,再來進行評論。
父母可以適當的下放權力,有些事情孩子能做主的,不妨讓他自己做主。讓他充分的感覺被尊重被肯定。比如對于興趣愛好的培養,孩子不喜歡彈鋼琴,媽媽可以和孩子商量:是不是有別的愛好、是否想要發展這方面的愛好等,沿著孩子的興趣方向培養,孩子高興,媽媽也輕松,學習動機增強,才能收到更好的學習效果。
當然,這一時的放縱,不是無原則的放縱,也不是無底線的放縱,更不是毫無底線的放松。
家長既要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不應該盲目地從眾,也不能聽之任之,要把握好孩子的實際情況。
不盲目地追求優秀
有人把優秀等同于天分,也有人把自己的孩子看成是不平凡的人。他們優秀的背后,也離不開優秀的家長。
01
優秀的家長,都懂得自我克制
都說“腹有詩書氣自華”,
想讓孩子成為一個優秀的人,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要以身作則,不能將自己的空余時間,全部都放在孩子身上。
從現在開始,就把手機放在一邊,用更多的時間,擁你們的寶貝入懷,慢慢地體味一種“腹有詩書氣自華”的味道。
品讀經典,可以讓孩子受用一生。
名校的滋養,永遠是需要時間的。
趁著假期,多讀幾本名著,多讀一些名人的傳記,多讀一些名人的傳記,讓孩子體會讀書的意義,從而將這些“香”內化成自己的習慣。
堅持閱讀,不僅能改變孩子的一生,還能塑造孩子的格局和眼界。
腹有詩書氣自華,孩子會在氣質里,學會沉靜。
越讀越多,孩子會越發地自信,也會在氣質里,更加地散發出光芒。
讀書的孩子,他們的內心都有一種“熱”,也會有一股強大的力量,推動著他們去朝著更好的方向去前進。
一味地指責和否定,只會讓孩子的心漸漸地被這些“熱”壓扁了。
多給孩子一些積極的暗示,讓孩子知道自己的優點在哪里,孩子會越來越自信,他的“內驅力”也會越來越強大。
二、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想說的是,適當地放手讓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也是一種對孩子能力的肯定,因為他可以選擇自己的事情去做,自己去實現自己的夢想,這種自信會給孩子帶來一次又一次成功的喜悅,并且激發他們無限的動力,增強他們的自我效能感。
鼓勵孩子的前提是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我們平時多跟孩子聊聊天,去逛超市采購的時候,都會有多余的話題,每次去超市采購的時候都會得到很多的便利貼,這些便利貼看起來就像一個個老朋友,孩子拿到了就會愛不釋手。
當孩子做這些事情的時候,孩子不僅會認識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也會讓孩子從中找到自信,有利于孩子以后更加努力去做,可以讓孩子收獲一個更加強大的內心。
6、帶孩子走出家門,體驗生活
每個人都需要有自己的社交活動,孩子也不例外。
我們可以帶孩子出去走走,可以去公園、公園,也可以去參加一些活動,讓孩子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更多的快樂。
當孩子認識到這些其實好玩有趣的東西,他們自然而然會降低對游戲的興趣,遠離游戲。
7、培養孩子的興趣
有很多孩子對于手機的興趣都是來自于生活中的,玩手機的孩子大多性格比較內向,而玩手機的孩子性格相對比較開朗,他們可以在游戲中找到更多的樂趣,如果家長可以多和孩子參加一些戶外活動,讓孩子在這方面的興趣,還能夠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