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歲孩子叛逆的表現
孩子的叛逆通常分為兩種,一種是身體上的反抗,他們不喜歡父母干涉自己的想法,想自己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如果父母稍微管得太嚴,孩子就會產生一種抵抗的心理。一種是心底的反抗。父母要求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孩子就會很抗拒,所以這時候有的孩子就會表現出來的樣子就是你讓他往東,他偏要往西,這其實是孩子不聽話的表現。
一、2-3歲的孩子,有哪些表現?
1、認知上
孩子2歲之后,他們對周圍的事物開始有了自己的認知,會通過自己的行為來區分哪些是現實,哪些是想象。有時候甚至還分不清楚,現在孩子的頭腦中已有一些大人難以理解的事情,他們的表現欲其實也在不斷的增長。
2歲孩子的生活習慣和父母的態度
孩子到3歲之后,他們會對父母的話習慣和反應變得很靈敏,父母會發現孩子在1歲的時候很聽話,一旦孩子到了2歲之后,這個“調皮”的表現會更加明顯。父母這個時候對于孩子的行為,通常會比較溫和,甚至不會輕易批評孩子,父母不會生氣,也不會因此而發脾氣,這也就讓孩子變得很少說話。
但是到了3歲之后,這個階段的孩子已經可以跟父母、尤其是母親進行“溝通”了,這也是為什么很多父母覺得孩子到了4歲之后,變得不像之前那么聽話了。那么孩子到底會不會說話,其實并不是完全不重要,只要好好說話有關系,多帶孩子出去玩,多接觸自然就可以了。
1歲之前的孩子,基本上不會表達,家長可以通過孩子的表現,判斷出孩子是否語言發育晚,是否與家庭環境有關,更重要的是,可以通過這個階段讓孩子從內心認識到語言的重要性,從而為孩子以后的語言能力打下基礎。
2歲之前,孩子的語言能力是沒有問題的,因為家長的語言表達能力、理解能力、溝通能力等等都還沒有發育完全,這個階段,孩子也基本上是聽不懂大人的話,當然,家長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可以通過一些方法進行輔助。
家長在寶寶表達的時候,要盡可能地保持孩子的專注度,即使是大人覺得很無聊的事情,也不要去打斷他,讓他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聽講上。
3、要耐心,不要打擾孩子。
孩子在講述的過程中,聽懂了也不去做,父母要把注意力放到能幫他們記住的地方,如果孩子出現走神,父母要先幫助孩子記住關鍵點,再去給孩子講解,最后才是真正的給孩子講解。
孩子沒有聽懂,并不是因為父母沒聽懂,而是因為父母聽懂了,孩子才會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跟父母講故事中,這樣一來,孩子在遇到問題時,也會想辦法去找父母講解。
父母要耐心的聽孩子把話說完,不要打斷孩子,然后讓孩子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講述上,父母在給孩子聽的時候,要多說肯定句,少說否定句,讓孩子明白自己哪里做錯了,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有哪些地方是注意力不集中的表現,在哪里會做錯,及時糾正。
這樣孩子的記憶力才能逐漸得到提高,才能保證在下次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三、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
有些家長可能是因為工作忙,沒有時間管孩子,有時候孩子考砸了家長會責罵孩子。這樣的做法不僅不能解決問題,反而會影響孩子的學習興趣。
有些家長可能是因為工作忙,有時候又要工作,對孩子的陪伴教育很少,孩子也沒有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因此孩子的成績也就越來越差了。
父母的教育方式有問題,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很多孩子不自律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是錯誤的,那些家長總是責罵孩子的孩子,導致孩子養成了不好的習慣。
有些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總是責罵孩子,總是以打罵的方式,使孩子改正。雖然有些孩子是主動改正,但是這樣的方式對于孩子的成長來說并不是好事。
那么當孩子犯了錯誤之后,家長應該怎么正確地教育孩子呢?
其實正確的教育方式有很多,這里就不贅述了。家長在教育孩子的時候,應該采用”正面管教”的方式,而不是懲罰孩子。
什么是正面管教呢?”正面管教”,就是以和善與堅定并行,在孩子犯了錯誤之后,我們要及時制止,并對孩子進行正確引導。
家長這樣做,也就能讓孩子明白自己犯了什么錯誤,下次怎樣避免類似的事情發生。孩子在明白事理之后,下次就會知道怎樣做是正確的,而不是只知道一味地發泄怒氣。
首先,家長應該在冷靜之后,給孩子一個擁抱,告訴孩子當下一次發生類似的情況時,一定要有正確的認識,并且告訴孩子怎樣做是正確的,家長應該要用正確的方式去教育引導孩子,這樣孩子就不會再犯同樣的錯誤了。
其次,家長應該給予孩子耐心,學會以適當的方法引導孩子。
1、孩子在犯錯誤的時候,讓他們自己冷靜下來,不要打罵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