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的男孩與父母吵架之后離家出走
金先生的兒子小鑫今年13歲,剛剛進入青春期。小鑫14歲,正處于叛逆期。以前小鑫聽話懂事,但是忽然有一天,小鑫突然和父母爆發了矛盾。
“成績下滑,成天悶悶不樂,上課注意力不集中,成績一落千丈,還和同學打架。還逃課,晚上不回家,白天出去。就連吃飯的時候也要注意,經常餓著肚子在外等。每次都只吃到三明治或一份水果,人也瘦得皮包骨。”
上初中之前,小鑫品學兼優,是父母和老師眼中的好孩子。但自從上了初中之后,小鑫似乎變了一個人。
以前在班級的時候,小鑫還能夠按時完成作業,但隨著時間長時間的流逝,小鑫漸漸對學習失去了興趣。原本說一不愿,但到了初中以后,小鑫漸漸對父母的關心變成了抵觸。
為了逃避學習,小鑫寧愿每天晚上熬夜寫日記,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全都記錄下來,沒想到會發展成抑郁癥。
情緒不佳
其實小鑫的抑郁癥主要是源于父母不理解他,不懂得如何正確引導他的行為。由于小鑫的病情已經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父母只能通過平時的溝通,改善親子關系。
同時父母對孩子的關注度,也不能通過一味的說教等方式,來增強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
二、青春期抑郁癥的原因
1、青少年心理與生理上的變化
青春期是指由兒童逐漸發育成為成年人的過渡時期,是青少年由幼稚逐漸成熟走向成熟的過渡時期。青少年的心理上,逐漸成熟,他們往往對自己產生了一種神秘感,對自己的生理上、心理健康以及人際關系有了較高的要求,也渴望得到他人的承認和尊重。
青春期抑郁癥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孩子想獨立
在《小歡喜》中,喬英子是班里的學霸,可是,現實生活中,這樣的孩子太多了。父母讓她讀初中的時候,她明明還能在誓師大會上努力學習,可是,父母堅決不同意,母女倆只能以淚洗面。
喬英子非常難過,可是,在媽媽宋倩的眼里,她就是一個學習成績好的孩子,只要英子愿意努力,完全可以實現自己的理想,所以,她沒有任何反抗,這才是青春期抑郁癥形成的根源。
但是,就算她的成績好,也沒有人對她產生過任何的影響。媽媽的陪伴,讓她沒有任何的心理負擔。其實,喬英子也有很多抑郁癥的狀況。宋倩的不斷嘮叨,是對她抑郁癥的打擊,讓她不敢承認自己抑郁。
這時候,媽媽還是要站在喬英子的角度,傾聽她的心聲,并為她開導。讓她有一個健康的心理空間。宋倩可以和英子一起分享生活中的開心事,甚至可以通過游戲了解她的內心世界。母女倆最后達成一致,英子最后得了抑郁癥,才選擇跳海自殺。
宋倩和喬英子之所以十幾年來一直圍著高考的學習前行,除了自身的努力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父母把自己的焦慮情緒傳染給了孩子。其實,孩子天生是愛父母的,他們只是不懂得如何正確表達自己的情緒。有些家長會跟孩子說,“你怎么這么不聽話呢?你這是要考第一的,你這輩子最大的任務就是好好學習。”這種教育孩子的方式一定程度上也是父母把自己的焦慮情緒傳染給了孩子。
父母的情緒,很大程度上影響著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家長消極情緒的排解,能夠給孩子帶來積極的情緒,讓孩子把壓力變成動力,更好地面對學習。
此外,有些家長不理解孩子,只會嘮叨,或者責罵,還有一些家長會對孩子進行體罰,這些都會影響孩子的學習狀態。“即便是成年人,在壓力很大的時候,也會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這些情緒包括恐懼、憤怒、焦慮、不安、沮喪等等。”莎拉說。
在康納的眼中,愛護動物是人類的本能,而教育就是教育,只有在平等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教育孩子。莎拉說:“如果家長總是盯著孩子的弱點,不斷地指責孩子的過失,不斷地貶低孩子的努力,那么孩子就會覺得自己是無能的、不可取的,自己是沒有價值的,從而導致孩子產生極度的自卑心理。”
這也是為什么家長要求孩子聽話的原因。
“聽話”是指孩子要無條件地服從大人的指令,這樣他才能成為一個真正的“人”。在此基礎之上,大人要表現出一種“我能夠決定”的態度,讓孩子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并告訴孩子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
“不聽話”也是一種防御行為
大人用這種“不聽話”的行為,讓孩子形成了一種“防御機制”,那就是說“你不聽話,就會挨罵”。
“不聽話”的孩子,他可能把自己和別人比較,這樣的孩子在成年之后,會變得謹小慎微、優柔寡斷。
父母的責罵和吼罵,只會讓他們變得越來越膽小懦弱,越來越不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