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發現孩子偷東西怎么辦(指使小孩子偷東西)
吃過晚飯,爸爸媽媽帶2歲多的孩子出去散步,路過一個攤位前,孩子想要一管泡泡吹著玩,3元一管,可是父母出門既沒帶手機也沒帶錢, 只能告訴孩子今天買不了。孩子抱著泡泡不松手,媽媽耐心的跟孩子講道理,孩子一轉身就跑掉了,爸爸看到這一幕著急了:”你這孩子,怎么還學會偷東西了呢!“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爸爸把孩子追回來后,動之以理曉之以情,告訴孩子不能偷東西,孩子還是抱著那管泡泡不松手。爸爸更生氣了:“說,你以后還偷不偷東西?”孩子被爸爸的嚴肅嚇到,哇的一聲哭了。媽媽看到有小朋友在吹泡泡,喊兒子跑著去追,這才轉移了孩子的注意力,把手中的泡泡還了回去。
“偷”這個行為,在大人眼中是很嚴重的行為,俗話說“小時偷針,大時偷金”,父母面對孩子這樣的行為,既擔心又害怕,并對孩子的未來充滿擔憂,因為我們常常把偷竊行為等同于道德有問題。但在孩子的思維里,只是想要擁有自己喜歡的東西,父母要想正確的處理這個問題,就要了解孩子行為背后的原因。
孩子的“偷竊”,并非真正的偷
心理學上說,孩子3歲前出現這種“偷竊”的行為,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是因為“占有欲”在作祟,并不能說是偷竊,真正的偷竊發生在6歲到青春期之間。
著名的兒童心理學家皮亞杰,把兒童道德發展分為4個階段,出生—3歲的孩子處于第一階段,為前道德階段。這個階段的孩子,認為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他們的行為是任意行為,我行我素,不理解規則的含義,規則對他們沒有約束力。一切以自我為中心,只會站在自己的角度思考問題。這個階段的行為,不能用道德和非道德來判定。
3歲左右的孩子,對“你的”、“我的”這種概念認識,還不清晰。在他的思維里,認為“只要是我喜歡的,就是我的”。他們希望擁有自己喜歡的玩具,并且會想辦法得到它。所以,他很可能會通過“偷竊”來得到自己喜歡的玩具據為己有。
有陣子,兒子的小伙伴經常來家里玩,雖然他家里的玩具有很多,但看到天寶的玩具也會發出“我好喜歡來你家玩啊,天寶的玩具都是我沒有玩過的”這樣的感嘆。走的時候,還會抱著玩具不松手想要帶回家,遭到媽媽的反對后,后來甚至會自己想辦法偷偷塞進自己上衣里面。
兒子的玩具并非很高級,完全都是隨手買的很普通。但因為他沒有玩過,所以這些玩具對他來說很新鮮,他偷偷帶走的行為,也只是單純的喜歡,想要據為己有。2歲多的孩子沒有能力(不能獲得金錢)也不能隨心購買(爸媽可能不想買這個)自己喜歡的玩具,看到喜歡的,他能想到的辦法就是帶走它。
“小時偷針,大時偷金”,沒有邏輯
“偷竊”的前提是自我意識的發展,對于孩子來說,還沒有道德的觀念,只有占有的欲望。道德可以約束孩子的行為,但道德的發展是有過程的。
皮亞杰認為,兒童大約在11—12歲以后進入道德發展的第四階段:公正階段。這個時期的兒童,道德觀念開始傾向于公正,而且是可逆的,是一種出于關心和同情的到的關系。既會依據規則也會考慮到同伴的具體情況,從關心和同情出發去判斷,這種道德觀念從孩子內部制約著孩子的行為。平均要到初中以上,才能基本上完成道德的發展。
有一位論壇作者,寫出了自己小學時偷拿同桌鉛筆,用舊課本換別人新課本的事情,我翻看了以下幾百條的留言,大部分人小時候都有過不問自取的經歷。當時也會隱約知道自己做的不對,但是控制不住自己,除了“偷”想不到還有什么辦法能得到。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這種以自我為中心的意識會逐漸淡薄,通過教育,占有欲也會逐漸的減少或消失,他們也并沒有成為“長大偷金”的人。
當父母面對孩子“偷竊”的行為時,不能放任不管,以免孩子的行為真的演變成為偷竊。但對孩子的教育,也不可用力過猛,正確的處理方式,是既不傷害孩子,孩子的行為也得到了制止。
孩子占有了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父母怎么做?
1、冷靜
面對孩子占有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的行為,很多父母的做法都很簡單粗暴,逮著孩子就是一頓揍,這樣不留情面的打罵,給孩子留下深刻的陰影,比起孩子的行為本身,父母的過激的反應才最可怕。
此時,父母一定要控制住自己的脾氣,保證自己心平氣和,鼓勵孩子把事情的經過和內心的真實想法說出來,了解事情的本末才有利于問題的解決。接納孩子的感受,保持自己的情緒穩定是最廉價的教育方式。
2、共情
共情是讓孩子感受到父母對他情緒的理解,孩子才會向父母敞開心扉,認可孩子的情緒,對孩子的情緒感同身受,而不是的一味講大道理,只有孩子愿意傾訴,父母才有機會有效的矯正孩子的“偷竊”行為。
離我們家不遠的地方有一個書店,弟弟小時候看到一本喜歡的書,就藏在書包里帶回了家。當晚,書店的老板就找到了家里來,爸爸聽完事情經過,沒有責罵弟弟,而是對老板說:“這可能是一個誤會,我兒子是一個懂事的孩子,他一定是非常喜歡這本書,帶的錢不夠買才這樣的,你看這樣行不行,我出3倍的價格買下這本書”。
弟弟在老板走后,抱著爸爸放聲大哭,告訴爸爸自己是因為太喜歡這本書了,自己又沒有錢才這樣做的,以后再也不會拿不屬于自己的東西了。而爸爸從那時起,也適當了給了我們姐弟三人零花錢,告訴我們可以存起來買自己想要的東西。
3、強調物權意識
除了做好金錢教育,還要幫助孩子建立物權意識。讓孩子分清“你的”、“我的”,拿別人的東西前一定要征求對方的同意。
孩子不能隨意拿別人的東西,也有權利維護自己的東西。告訴孩子這個東西是“我的”,孩子有權利決定是否讓給別人,這樣從自身出發,才能更好的理解“你的”。有了這些好習慣,孩子占有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的行為就會大大減少。
4、不貼負面標簽
所有的父母都很愛自己的孩子,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有些父母常常會因為生氣,隨隨便便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簽。
一名6、7歲的孩子因為丟了練習本,在文具店里偷拿了一個本子,被老板發現后叫來了家長。這位爸爸來到店里,不管三七二十一,抓住孩子就是拳打腳踢:“我讓你當小偷,還偷不偷東西了?”小男孩忍著眼里的淚水,挨完打后一瘸一拐的離開。
這些負面的標簽,不僅影響孩子的感受,還影響著孩子以后的發展模式,孩子可能會禁錮到這個負面形象里面,朝著這個負面標簽去發展。父母的言行會傳遞愛和信任,也會傳遞失望和鄙視,孩子從父母口中得知自己是什么樣的人,能夠成為什么樣的人。所以,父母一定不要給孩子貼上負面的標簽。
5、鼓勵歸還
當孩子拿了不屬于自己的物品時,除了讓孩子分清是非對錯外,父母對這件事的處理結果也非常重要。告訴孩子,偷偷拿來的東西必須要還回去,如果需要的話,父母可以幫助他想一個歸還計劃,或者可以借錢給他,但他要自己賺錢或者用扣除零花錢的方式按時還款。
媽媽發現孩子從商店偷拿了一些東西,孩子承認了錯誤并且愿意改正,但是孩子對于歸還東西很害怕。媽媽告訴孩子:“我知道你感到害怕并且有些尷尬,但這就是我們有時候為了糾正錯誤不得不經歷的?!?/strong>商店老板并沒有為難孩子,而是贊賞了孩子知錯就改的勇氣。
如果你在家里發現了孩子拿了小伙伴的玩具,在歸還前,父母要告訴孩子,別人的東西要經過主人同意才可以拿,平時生活中也要有意識的培養一些待人接物的方式,也要學會說:”我可以玩一會你的玩具嗎?“等禮貌用語。曉之以理后,再讓孩子感受別人心愛的玩具不見了的難過心情,誘發孩子的內疚感,然后引導孩子做出歸還的行為:”你的好朋友一定很想念它,讓我們去給他送回去,告訴他玩具并沒有丟“。當孩子偷拿東西時,絕大多數父母都會反應過度,最難得的是父母不露聲色的教育。
錯誤的評判和懲罰孩子,只會讓情況更糟糕。正確處理孩子占有不屬于自己的東西的行為,可以給你一個幫助孩子練習思考能力,并專注于互相尊重的解決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