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成績好(孩子關注力差注意力不集中)

前不久,家長帶孩子扎堆到醫(yī)院看學習困難門診的新聞上了熱搜。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沒想到其中很多孩子都是因為注意力差。
8歲的小男孩樂樂就是如此,老師多次跟媽媽溝通說,樂樂上課坐不住,甚至一節(jié)課才寫了一行字。
醫(yī)生問媽媽:“孩子在家寫作業(yè)情況怎么樣?”
媽媽說:“在家寫作業(yè)也是一邊寫一邊玩,一會兒摸摸橡皮,一會兒又摸摸別的。”
醫(yī)生再問道:“對孩子學習成績有影響沒有?”
媽媽只能無奈道:“影響特別大。”
醫(yī)生還問樂樂:“在學校好朋友多嗎?”
樂樂弱弱地答:“不太多。”
最后醫(yī)生一針見血地指出樂樂問題所在:
主要是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控制住自己,不光影響到學習,對他在日常生活中也會有影響。
看到這里,不禁為樂樂因注意力差影響到學習與生活而惋惜,也為媽媽的焦慮與無奈而心疼。
孩子注意力差不僅影響學習,還對性格和生活各方面都有影響,父母千萬不能忽視。
(孩子注意差的表現(xiàn)和影響)
讓孩子擺脫注意力差的不良習慣,不妨試試這4個心理學效應,幫孩子變得更有專注力。
超限效應:毀掉一個孩子的專注力,就是不停的說他
“都跟你說了100遍,怎么上課總是容易走神開小差呢?”
“你怎么寫作業(yè)的時候,老是注意力不集中,專心點!聽見沒?”
“跟你說了多少遍,你怎么還是左耳朵進右耳朵出啊?”
這些話是不是聽著很耳熟?
為什么家長強調那么多遍的話,孩子還是喜歡開小差,寫作業(yè)坐不住?
其實,你很有可能是陷在了“超限效應”里。
即同一刺激對人的作用時間過長、強度過大、頻率過高,會使讓人產生不耐煩的心理體驗,最后產生反感和抗拒行為。
著名作家馬克﹒吐溫在教堂聽演講時,一開始被牧師深深打動,可過了很長時間,演講依舊沒有結束。
馬克·吐溫的情緒由不耐煩變成生氣最后變成了憤懣。
而他原本決定的募捐,也由“多捐一些錢”,變成“只捐一些零錢”,最后還反倒從募捐箱中偷了兩元錢出來。
馬克·吐溫的心理變化,正是“超限效應”造成的。
“水滿則溢,月滿則虧”,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家長一味無休止地批評、念叨,不僅不會起到預期效果,反而會引起孩子的不耐煩和逆反心理,久而久之,孩子自然更難集中注意力了。
那么,如何避免親子溝通中存在的超限效應呢?
第一,適當遠離孩子的“學習現(xiàn)場”。
將學習的主導權交還給孩子,不動輒批評指責或過分打擾,才能真正保護到孩子的專注力。
第二,凡事注意“度”的把握。
要有效控制過度的催促、嘮叨、批評與指責,過度說教,就像一把剪刀,既剪去了孩子的注意力,還剪去了孩子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輔導作業(yè)不要時刻盯著,孩子寫完后再和孩子一起檢查;孩子寫作業(yè)拖拉磨蹭,注意力不集中,告訴孩子寫不完作業(yè)的后果,讓孩子自己承擔。
第三,學會換位思考。
多想想孩子注意力變差背后的原因,孩子學習時注意力差,也可能是遇到了學習困難,也可能是年齡小注意力差,父母要和孩子一起尋找原因,克服困難。
雞尾酒會效應:游戲,是引發(fā)和訓練孩子注意力最好的方法
在觥籌交錯、人聲嘈雜的雞尾酒會上,主人公仍然能集中注意力與別人交談,當有人叫到她名字時,也能立即有所反應。
心理學上把這一現(xiàn)象稱之為“雞尾酒會效應”。
即當人的注意力集中在某一事物時,潛意識里會將一些無關刺激排除在外。
一位心理學家曾做過一個實驗:
他把各種顏色的紙分別裝進與之同色的盒子,并觀察孩子的專注時間。
結果他發(fā)現(xiàn),在單純完成任務的情況下,4歲的孩子能堅持17分鐘,6歲的孩子能堅持62分鐘。
而通過游戲的方式,4歲的孩子能堅持22分鐘,6歲的孩子能堅持71分鐘,而且分放的紙條數(shù)量比單純完成任務要多50%。
可見,孩子天生就愛玩,也喜歡做游戲,游戲能引起孩子極大的興趣,也能讓他的注意力更加集中、穩(wěn)定。
表妹的女兒依依剛上一年級,老師總是和她反映依依上課注意力不集中、容易開小差。
為了提高依依注意力,表妹開始和依依一起玩“注意看”的游戲。
依依從一開始注意力很難集中,到后來說得越來越準確,從那以后,不管是在學校聽課,還是在家寫作業(yè),都更加專心認真了。
因此,我們可以帶孩子多開展一些趣味游戲,從視覺、聽覺、運動協(xié)調能力等多方面來提升孩子的注意力。
比如搭積木、拼圖、折紙、走迷宮、串珠子、找不同等,既鍛煉了孩子集中注意的能力,也培養(yǎng)了孩子耐心和細心的品質。
環(huán)境效應:好環(huán)境,是培養(yǎng)孩子專注力的前提
兒童心理專家研究發(fā)現(xiàn):
3~7歲的孩子注意穩(wěn)定性差,很容易因為外界的刺激而分心。
曾在網(wǎng)上看過這么一個帖子:
父母給孩子專門報了鋼琴班,剛開始,孩子對彈鋼琴還挺感興趣,一有時間就在自己房間練習。
可過了一段時間,孩子對學鋼琴的興趣淡了下來。
原來,當初給孩子布置兒童房時,媽媽考慮到是個男孩子,便在房里貼滿了奧特曼和卡通圖案,還在書桌上擺滿了兒子喜歡的遙控汽車和玩具槍。
這導致了兒子在房間練習鋼琴的時候,很難靜下心來,一會兒玩遙控車,一會兒又盯著卡通圖案看半天。
媽媽看了不禁搖頭嘆氣:為什么自己費盡心思布置的房間,為孩子提供了最好的環(huán)境,孩子卻還是練不好鋼琴呢?
這位媽媽雖然出發(fā)點是好,但她不知道的是,房間裝飾過多、玩具成堆,以至于孩子不能專心練琴,反而分散了孩子的注意力。
《培養(yǎng)孩子注意力的36種方法》這本書,就為孩子創(chuàng)造良好學習環(huán)境提供了以下建議:
第一,房間布置要簡單整潔。
不要擺放過多裝飾品和玩具,也不要堆放太多雜物,以免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第二,房間色調要簡潔明亮。
強烈的色彩會刺激孩子的神經(jīng),容易助長浮躁的情緒,簡潔平和的色調則有助于孩子靜心思考問題。
第三,家長參與營造家庭氛圍。
家長之間要和諧相處,在孩子學習的時候,避免打麻將、看電視等嘈雜活動,使孩子擁有良好專注力的環(huán)境基礎。
登門檻效應:拆目標,讓孩子從抗拒磨蹭到集中注意力
《伊索寓言》里有這么一個故事:
一個饑寒交迫的流浪漢來到富人家門口,從一開始只請求仆人進去取暖,到請求廚娘借鍋煮湯,最后終于美美地喝上了熱乎的菜葉肉末湯。
為什么仆人和廚娘都沒能拒絕流浪漢一再的請求呢?
這就是心理學上的“登門檻效應”:
當個體先接受了一個小要求之后,他很可能會接受一個更大一些、且原先可能不會同意的要求。
日本有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選手山田本一,他曾出人意料地連續(xù)兩次奪得了世界冠軍。
多年后,山田本一終于在他的自傳中揭開這個謎底:
“每次比賽之前,我都要乘車把比賽的路線仔細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較醒目的標志畫下來,比如第一個標志是銀行;第二個標志是棵大樹,第三個標志是一座房子……這樣一直畫到賽程的終點。
比賽開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奮力向第一個目標沖去,等到達第一個目標后,我又以同樣的速度向第二個目標沖去。四十多千米的賽程,就被我分解成這么幾個小目標輕松地跑完了。”
正如詩人歌德所說:
“向著某一天終于要達到的那個終極目標邁步還不夠,還要把每一步看成目標。使它作為步驟而起作用。”
我們可以帶著孩子一起分解學習任務,采用循序漸進的方式,把大目標分成一個個切實可行的小目標,通過一系列小目標的實現(xiàn),最后達成較大的成效。
比如,在寫作業(yè)的時候,可以引導孩子養(yǎng)成寫作業(yè)清單的習慣,每完成一份作業(yè)就在清單上打一個勾,當雜亂無章的作業(yè)變成了一個個清晰可見的小目標時,孩子就能專注高效的完成作業(yè)。
再如,遇到難題時,讓孩子先完成簡單的學習任務,使他不易產生抗拒心理,再及時帶著他一起解決疑難問題,給予正向反饋和鼓勵,更有利于孩子集中注意力。
法國生物學家喬治·居維葉說:
“天才,首先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知識的窗戶,沒有它,知識的陽光就照射不進來。”
減少過度說教與批評,給孩子一個安靜專注的空間;
帶孩子玩喜歡的游戲,讓他在游戲中更專注更細心;
營造有序的家庭環(huán)境,讓孩子擁有良好的學習氛圍;
為孩子分解學習任務,使他在升級打怪中越來越專注。
教育的責任,至少有一半在家長身上。
我們需要足夠的耐心、愛與包容,并用對方法。
然后,靜待花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