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好的教育是家長解放自己,同時也成就了孩子。父母不能圍著孩子轉,而是要做真實快樂的父母,達成良好的親子關系。
在中國人的育兒中,我發現有一個普遍現象:很多家庭一日有了孩子,全家人的生活,就完全圍繞著孩子進行。
下班后,不管多累,都得輔導孩子寫作業,或者陪孩子玩;周末也不敢輕易約朋友,得陪著孩子上輔導班;連難得的年假出游,都要選適合孩子去的地方。這種全家圍著孩子轉的,式,不僅父母會精疲力盡,孩子也得不到足夠的空間成長。那父母們應該怎么走出這個怪圈呢?
全家圍著孩子轉這種現象的本質是什么?為什么很多父母會陷入這樣的困境?又應該怎樣走出來?
這種全家圍著孩子的育兒文化,其實學術界已經研究很久了,并且有個對應的概念,密集母職(intensive mothering),也叫密集親職。
這種育兒文化有三個特征:第一,以孩子為中心,一切選擇都是孩子優先;第二是,父母全方位地對孩子投入時間和精力,認為在孩子身上花再多的時間和精力都是值得的,而且越多越好;第三是,父母和孩子榮辱與共,孩子的成功就是父母的成功,孩子的失敗就是父母的失敗。
研究發現,密集母職并不是一種好的育兒文化,一方面會損害照顧者的利益,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孩子成長,因為它擠壓了孩子自己的成長空間。
我遇到過一位媽媽,洋洋媽媽,她就相信陪伴是對孩子最好的愛」,因此她對洋洋的照一非常盡心,無論孩子做什么,她都花時間限在一旁,也覺得自己是一個非常負責任的媽媽。因為她為了孩子犧牲了自己的職業發展。
但孩子上三年級的時候,她發現,當她在旁邊陪孩子做作業的時候,孩子會做作業;但是她一走開,孩子就不做了。她覺得孩子的自覺性特別差。
同樣的問題,洋洋的說法不一樣,他跟我說如果媽媽在身邊,他就要按照媽媽說的做;當媽媽不在身邊,就是他的自由時間了,想干什么就干什么了。媽媽不盯著的時候,你還認真學習,那不是傻掉了嗎?這樣做的話,就永遠沒有自由時間了。
洋洋的話其實很有道理。在密集母職下,孩子自我探索和成長的空間,被父母的嚴格看管擠占了,所以要找一切機會搶回自己的自由,這才出現了媽媽眼中的「自覺性差的問題。
密集母職不僅損害孩子的利益,同樣損害照顧者的利益。比如說,過去能做一手好菜,已經算是一個好媽媽了,但現在,對好媽媽的要求太高了:你要懂營養學、心理學、語數外學科、互聯網技術等,有關孩子的一切你都享為專家;不僅如此,你還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經紀人,能幫孩子進入好的學校,找到好的
業趣班絕大多數媽媽都不可可能做為專家;不僅如此,你還要成為一名優秀的教育經紀人,能幫孩子進入好的學校,找到好的培訓班、興趣班。但絕大多數媽媽都不可能做到如此完美,在心理和生理上都覺得疲憊不堪。如果換成爸爸是主要照顧者,情況也好不到哪去。
其實,密集母職背后,跟社會的發展進步是離不開的。過去,我們說把孩子「拉扯大」,父母的主要責任是讓孩子吃飽穿暖,偶爾在孩子犯嚴重錯誤、或者兄弟姐妹相爭時,出手管一管。在那個年代,由于孩子多、物質又匱乏,能把孩子健康養大,解決一家人的生存問題,就已經很好地完成了父母的職能。
但是,隨著獨生子女政策的普及和物質的極大豐富,每個家庭常常只有一個孩子,這個孩子就成了「小皇帝」,父母和祖父母成了服侍人員。我們從「喂養」文化,快速進入了「精養文化中,形成了密集母職文化。
所以,反思密集母職文化,我們一方面要紅孩子更大的自由成長空間,另一方面也要解放父母,讓父母在能力范圍之內做到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