叛逆期孩子威脅父母怎么辦(孩子叛逆期拿死亡來威脅父母還真的用行動證明)
前幾天,一個來訪者咨詢,8歲的女兒是家里的獨生女,從小乖巧可愛,受到父母和長輩們的精心呵護,是家里的“公主”。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上了小學以后,孩子學習成績不太理想,父母就給她報了各種輔導班,時間安排的很緊張,同時為了彌補對女兒玩耍時間的虧欠和更好的鼓勵孩子,父母又經常給她買各種她想要的玩具。
但是近期孩子特別不喜歡學習,其母親性子比較急,就批評了孩子,可是孩子居然說:“你們如果再逼我,我就死給你們看!”
平時乖巧可愛的孩子,第一次以“死”相逼,讓家長又氣又怕。生氣的是對孩子百般辛苦培育,孩子竟然說出這樣“大逆不道”的話;怕的是現在網絡上充斥著那么多孩子輕生自殺的新聞,萬一她真想不開或是為了嚇唬父母做一次嘗試,那后果也是不敢設想的。
當孩子以“死”或“離家出走”等危險方式來威脅,作為父母應該怎么辦呢?
輕意說“死”,缺乏“責任”教育
01
家長要特別關注孩子第一次出現“以死相逼”的行為,一般來說,這樣的行為多出現在6-10歲之間,即孩子的第二反抗期。
這個時期的孩子具有強烈的自我意識,他們通過對獨立完成的事情來顯示自己小小的權利欲望,想看看自己究竟能對周圍的環境造成多大的改變。
同時這個年齡對于“死”并沒有很明晰的認識,有可能受到電視或網絡中的一些類似橋段的影響,便把這種方式用作威脅父母或發泄不滿。他說自殺,并不是真的想死,只是一種手段,他們想的是:“自殺比什么都能使父母悲傷。”所以以自殺威脅父母來達到自己的需求和目的。
家長首先不能屈從和姑息孩子的這種行為,但也不能對孩子這樣的做法置之不理。可以借助這個事件,認真正式的和孩子談談生命責任的話題。
需要讓孩子了解,生命是自己的,對于每一個人來說,生命都是一次性的不可逆轉的東西,所以是絕對珍貴不可兒戲的,需要我們用盡一生來守護;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是讓我們好好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并且長大后要回報養育你的父母和社會,這也是每個人的責任。
通過各種手段加強孩子對生命的重視,是解決孩子“輕生”問題的唯一解決方式,孩子珍惜自己的生命,尊重生命,自然就不會以死亡來威脅自己的父母。
關注孩子心理,宜疏導不宜刺激
02
2018年,泰國芭堤雅發生一起悲劇。一個小伙子因為多年沉迷游戲,萎靡不振,一天在自家開的超市里,當警察的父親看不過兒子終日游戲,便出言訓斥了他。而兒子卻無動于衷,最后憤怒的父親掏出手槍拍在桌子上,對他說,有種你就殺了自己,別活了!原本只是一句氣話,但是緊接著小伙子接過手槍對自己頭部就是一槍,當場斃命!
近年來,青少年輕生事件屢屢發生,且自殺趨向低齡化,這個現象不容忽視。
縱觀這些青少年自殺事件,會發現,他們的自殺起因在我們成年人看來,普遍來說都是一些小事。有的是因為和家長吵架,有的是因為老師的批評,有的是和朋友鬧矛盾,更多的是因為學業壓力太大。這些理由在成年人眼中往往不值一提,可是對于未諳世事的孩子,卻感覺天都要塌下來了。
現在的孩子抗壓性那么低,該如何疏導呢?
如果孩子自小太過溺愛和任性,會使孩子自身承受能力低下,這時候需要家長多進行挫折教育,加強孩子的抗壓性鍛煉;
另外一方面如果是青春期的孩子,他們有成人感,要求自立。不希望別人譏諷她,瞧不起她,這需要家長用正確的方式進行疏導,不能辱罵刺激。
最重要的是家長和老師們一定要注意和孩子交流的方式,相比學習成績,更應該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應該鼓勵孩子把心理的困惑說出來,別積壓在心理,讓矛盾激化。
輕意說“死”,缺乏“責任”教育
03
心理學有一句名言,“批評一次,表揚5次”。當家長沒有想好五次表揚的時候,不要輕易的批評。孩子學習不好,家長不停的批評,孩子的心靈受到挫折,加強了青春期的反抗性、叛逆性。這樣的孩子,叛逆性相當強烈也相當敏感,容不得任何人說不好。許多離家出走、自殺的孩子,都是長期忍受批評和辱罵,自我認可度較低造成的悲劇。
凡事必有至少三個以上的解決辦法。和孩子探討,除了用“自殺”這種方法外,還有沒有其他更好的,既不傷害自己,又能得到父母支持的方法呢?
當孩子開始思考問題的解決方式的時候,他就會明白,以“死”威脅父母,當時只是一時生氣而已,這種方式只是負氣之舉,并不能真的解決問題。
通過父母的引導,讓孩子意識到,平穩情緒,好好溝通,理智的和父母達成共識,這才是真正有效的解決問題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