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溝通題目(親子交流關鍵對話)
明明從幼兒園回來后,一天沒見到明明的媽媽很想了解一下明明這一天的經歷,于是以探詢的口吻問:“明明,你今天在幼兒園里感覺怎么樣?”明明好像不知道怎么回答,沒有回應。明明又問:“飯都吃完了嗎?”“吃完了。”“冷不冷?”“不冷?!薄爱嫯嬃藛??”“畫了?!薄瓔寢屵€沒問幾個問題,明明已經跑去玩游戲了。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高中生明宇剛參加完同學聚會回到家,媽媽看到時間已經很晚,就問:“你去參加同學聚會了?”“是的?!薄巴娴煤荛_心,是嗎?”“是啊?!薄八跃屯丝磿r間對嗎?”……沒說幾句,明宇就戴上耳機回到了自己的房間。
或許很多父母對上述情景都不陌生,很多父母都為此感到困惑和煩惱:“為什么孩子不愿意和我說話呢?”“我和孩子的溝通為什么會如此不順呢?”而孩子可能也會有自己的疑問:“有什么好說的呀?”“我說了你也不理解,為什么要和你說呢?”尤其是青春期的孩子可能更是覺得和父母無話可說或者無法獲得父母的理解等。
親子溝通作為父母和孩子之間的交流過程,對親子關系的發展以及孩子的心理發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如果父母學會如何溝通、如何在交談中提問和傾聽,就會帶來更好的親子關系,也會對孩子的發展產生更積極的影響,而且很有可能還會優化更多的聯結。這篇文章將以親子溝通中的提問為主題,為父母們分享相關的思想和方法,以為父母們提升自己的提問藝術提供支持。
1 采用開放型問題鼓勵孩子表達
開放型問題是相對于封閉型問題而言的,封閉型問題指的是那些回答方式和回答內容均有嚴格限制的問題,如只能用簡單的“是”或“否”或某個詞或數字來回答的問題;而開放型問題則是那些不能如此回答的問題,沒有固定的答案,因此可以讓對方作出多種可能的回答,如以“什么”、“如何”、“為什么”之類的詞語引出的問題。
在文章開頭的事例中,媽媽問了許多封閉型問題,孩子只要做一個簡單的是或否的回答即可,其實是限制了孩子的回答,孩子無法自由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也無法如父母所期待地那般打開自己的話匣子。而且接連被問這類封閉型問題會讓孩子感到自己很被動,進而失去交流的興趣,正如上述事例中的孩子都很快就選擇結束了聊天。而如果采用開放型問題,在結構和內容上都靈活、寬松,就可以為孩子表達自己的想法留有更充分的空間,如當你問“今天在幼兒園戶外活動時,你們做了什么運動呀?”“今天在幼兒園畫畫時,你是怎么畫的呢?”孩子就可以將注意力轉向自己在幼兒園里運動和畫畫時的情形并進行具體的描述,就可以讓孩子的回答變得生動和豐滿起來。
需要說明的是,有些問題如“為什么……”雖然會被視為開放型問題,但在使用時需要結合具體情境來判斷是否會限制孩子的思路,如有些問題可能并沒有明確的原因或者受到很多因素的影響,但當孩子被詢問為什么時會因為問題的導向性而努力找出一兩個原因來回答。如某一次樂樂被問:“為什么畫了一個這樣的太陽?”她說:“因為就是這樣畫的。”樂樂會畫一個像花一樣的太陽可能是在嘗試了很多畫法之后漸漸形成的,背后是一個受到很多因素影響的漸進過程而不是一個簡單的原因,這種情況下問為什么就會限制孩子的思路,孩子可能就會給出一個根本無法反映真實情況的答案。
2 采用清晰型問題以避免孩子迷惑
清晰型問題是指那些結構簡單、意義單一、容易被孩子理解的問題,而與清晰型問題相對的是含混型問題,即結構復雜、有多重意義或不容易被孩子理解的問題。清晰的問題因為簡單明了而可以獲得孩子的清晰回答,而含混的問題因為意義不清晰或無法被孩子理解,可能無法獲得孩子的回應或者得到同樣含混的回答。如“今天你和你們班的哪個小朋友一起玩了呀?”是一個清晰型問題;而在上述事例中“你今天在幼兒園里感覺怎么樣?”就有多重意義,即包含一層以上的意思:感覺是身體上的感覺還是心理上的感覺呢?是情緒上的感覺還是認知上的感覺呢?孩子當然不會這樣去分類,但孩子可能會感到不知從何答起,或許會只抓住其中一部分進行回答或者干脆放棄回應。
在上述事例中,明明沒有回答“你今天在幼兒園里感覺怎么樣?”這一問題,不僅僅因為這一問題有多重意義而使其不清晰,而且因為這一問題雖然看似很簡單但卻讓孩子費解,這是孩子還無法很好理解的表達。在與孩子溝通時,父母要注意選擇適合孩子身心發展程度和談話習慣的提問方式、問題內容和語言表達等,如更為清晰的詢問可能是“感覺冷了嗎?”“感覺開心嗎?”等等。
3 避免因自己的評價傾向而阻斷溝通
在提問中包含明顯評價傾向是指在談話中對對方進行價值上的判斷,隱含有“好”與“不好”的意思,評價傾向可能比較明顯,也可能比較隱晦,但因為對所談內容有價值判斷會給雙方的關系帶來不好的影響。評價傾向反映的是父母自己的思想觀念和評判標準,不一定反映孩子的真實具體情況,而且會讓孩子覺得自己在被品頭論足,孩子會因為沒有獲得足夠的尊重而不再愿意與父母溝通。
在上述事例中,明宇媽媽的前后兩個問題“玩得很開心,是嗎?”“所以就忘了看時間對嗎?”會讓明宇覺得媽媽是在質問自己,隱含著自己的行為“不好”的評價,覺得自己得不到尊重和理解而選擇關上了和父母溝通的門。如果明宇媽媽換一種方式,不帶個人傾向和價值判斷地去詢問,能讓明宇感受到媽媽愿意與其共情,很有可能就會愿意向媽媽描述一下自己所遇到的事情并說明回家晚的原因,由此展開良好的溝通。
綜合來看,在親子溝通中的提問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其中有一些重要的原則和方法,需要父母們基于理解而靈活地運用。父母們在學習的過程中,需要對自己的思維方式和行為習慣不斷地進行反省,如此才能有意識地去不斷提升自己的提問藝術,進而不斷提升親子溝通的品質。
參考文獻
1.陳向明.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M]. 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0.
2.(美)達娜·薩斯金德等著, 任憶譯. 父母的語言:3000萬詞匯塑造更強大的學習型大腦[M]. 北京: 機械工業出版社, 2017.
3.(美) 阿黛爾·法伯, 伊萊恩·瑪茲麗施著; 安燕玲譯. 如何說孩子才會聽, 怎么聽孩子才肯說[M]. 北京: 中央編譯出版社,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