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處于叛逆期?這樣教育讓孩子更能接受!(有位家長教育方式簡單粗暴導致孩子產生逆反心理)
為什么打罵吼孩子都教不好?
總是有很多父母認為必須要嚴格教育,給孩子多一些壓力,孩子才會學得好!因為自己就在自己的父母的嚴厲教育中成長起來的,嚴厲一點就不信現在的孩子教不好!要不行揍一頓就管用了。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怎么知道,無論自己怎么吼,怎么打,小孩不只沒有教好,反而問題越來越多,好像已經到了死循環了,好崩潰!到底為什么會這樣?
有一個心理效應,叫南風效應(South Wind Law),這個心理效應源于法國作家拉.封丹寫的寓言故事。
北風和南風有一天打了一個賭,看看誰的威力比較大,怎么比?看誰能把行人的大衣脫掉。北風胸有成竹,用盡力氣吹,北風呼呼吹,寒風凜冽,寒冷刺骨,結果路上的行人為了抵御嚴寒,紛紛把大衣裹得緊緊的,越是寒冷裹得越緊。
南風徐徐吹來,頓時風和日麗,路上的行為感覺天氣暖和起來了,紛紛把開始解開紐扣,繼而脫掉大衣。結果很明顯,南風獲得了勝利!
父母打罵可能在心理層面傷害孩子!
父母在南風效應中學到什么?
我們看到南風效應中,北風和南風的比拼后有沒有從當中領悟到什么道理?在這個心理效應中知道為什么我們越是吼,越是打,孩子越是反叛,表現越糟糕?
最大的問題是,父母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希望達到教育的目的,自己認為自己父母或簡單粗暴的方式就能達到教育的目標,不管失敗多少次,多堅持用自己認為正確的方式,就像北風一樣。
要是父母能先了解情況,知道孩子為什么不聽自己的,然后根據孩子的想法調整好教育的方式,結果肯定是不一樣的,看看南風知道溫暖,人就會脫掉大衣了,于是把南風徐徐的吹來,不需要像北風來得那么的猛烈,只需要慢慢的,慢慢的吹來,就可以了。
其實,父母了解孩子的情況的過程正在放慢自己決定的時間,只要仔細聆聽,孩子就會感覺像南風一樣的關心,不需要做任何表示關心的動作就能讓孩子感受到支持和關心,這種發自內心的關心就像南風徐徐吹來,讓人感受到溫暖。
南風效應的實際應用:
在我輔導的家庭里,曾經有這樣的情況,小吳是一年級的孩子,在小吳沒有上小學之前,小吳都生活得非常愜意,因為他很乖巧,嘴巴又甜,所以老師和家里人都很喜歡他。但是這么輕松快樂的日子在上小學開始就結束了,每天回家做作業,媽媽都覺得自己的小孩不認真,拖拉,常常出錯,完全不是以前自己認識的兒子,現在好像是個笨蛋,怎么那么簡單的題目都不會做?所以每到小吳開始做作業的時候,都會被罵,罵還不要緊,還會被打,三天一小打,五天一大打,已經成了規律了!
但是打罵完全沒有辦法幫助小吳有一點點進步,反而跟媽媽鬧起矛盾,他不怕打,常常跟媽媽頂嘴,他能言善辯,媽媽都說不過他。每天輔導他功課,媽媽真的要吐血了!
后來,參加了注意力課程后,才發現小吳有學習障礙,不是他不用功或故意調皮。媽媽把要求他的腳步放慢下來,恢復了上小學前的親子溝通,了解到孩子的困難,先不著急要求他,反而,常常讓孩子休息好再繼續做。現在反而是小吳比較著急,用功學習!
在我輔導的這個案例中看到,媽媽以前用北風的方式,孩子的情況越來越抗拒,改用南風方式孩子果然變得越來越好了!
孩子的淚水是感激還是傷心?
父母愿意聆聽孩子表達想法,還會讓孩子感受到被尊重,這是孩子渴望的,其實是每個人都渴望的,被尊重,一旦孩子感受到被尊重,孩子就會有了進步的動力,也會愿意跟父母溝通配合。所以,讓孩子感受關心,然后愿意有好的表現第一步就非常簡單:向孩子了解困難,聆聽孩子,光是這一步就會讓孩子表現有很大的不一樣。這是我過去21年總結的,也是我看到輔導結果的數據得到的結論。
所以當我們決定教不好孩子的時候,先不著急發脾氣,也不要急著吼打孩子,停下來,了解孩子做不好的原因,讓孩子感受到被關心和尊重。一旦人有了自尊,也會有自信,態度會變得積極,而能力也會發揮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