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不聽話,我想去死(小孩不聽話還以死威脅家長)
不聽話的孩子動不動就拿死威脅,作為父母,內心肯定會有憤怒、擔憂和無奈??墒?,孩子為什么不聽話?又是為什么“動不動就拿死威脅”?我們需要來分析這兩個疑問,之后才能知道怎么辦。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fā)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tǒng)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一、孩子為什么不聽話?
父母會覺得孩子“不聽話”,無非就是孩子沒有遵從自己的意愿,于是父母就覺得孩子“叛逆”“不懂事”。這種情況下,孩子是否真的“不聽話”,我認為父母應該反思一下,自己對孩子提出的訴求是否合理?比如孩子學習完成度不錯,可是父母要求孩子必須考第一名,這種時候孩子往往就會生氣和難過,進而覺得父母對自己太苛刻。當這種情緒積壓到一定程度,他就會反抗,會站到父母的對立面,從而呈現(xiàn)出了“不聽話”的狀態(tài)。
因此,孩子不聽話,往往也是因為父母“不聽話”,對孩子要求過高。這種情況下,父母要學會反思。
二、為什么“動不動就拿死威脅”?
其實,孩子會動不動就拿死威脅,動機無非有以下幾種:
1、內心壓抑過久,對父母絕望了。如《小舍得》中,歡歡長期被媽媽逼著學習,內心壓抑許久后,她覺得媽媽根本不愛她,感到絕望后,她開始動不動說“我要是死了,你會想我嗎”“我不想活了”等。
2、模仿父母,父母常拿“死”掛嘴邊。孩子成長過程中,言行舉止都會受到父母的影響。如果父母經(jīng)常動不動就說“你這么不聽話,我死了算了”“日子太難,不如死了”等,那么孩子就很容易拿“死”作為口頭習慣來發(fā)泄,他的內心卻未必是真想死的。
3、知道父母忌諱“死”,威脅有效。國人自古忌諱“死”這個字,有些孩子在交談中察覺到父母厭惡、忌諱“死”這個字,他可能為了某種目的或者故意惡心父母,就會頻繁以“死”掛嘴邊來威脅。
基本上,孩子會動不動就說“死”,以“死”為威脅,就有以上原因。
那么,父母可以如何改變孩子不聽話且動不動拿死威脅的情況呢?
首先,學會換位思考,別一味要求孩子懂事和聽話。
我一直覺得孩子太過于聽話懂事,并不是好事。任何孩子都有內心的需求,有他們自己內心的小世界。如果孩子成長過程中,完全順從父母,表現(xiàn)出聽話和懂事,不曾說“不”或不曾出現(xiàn)叛逆的行為,父母反而要警惕。如《小舍得》中米桃是留守兒童,等到11歲才被父母接到身邊撫養(yǎng)。米桃一開始非常懂事,就算父母讓她做不喜歡的事,她也會委屈自己。直到跟父母比較熟之后,她才開始會跟父母表達自己的心理想法。這時,父母又覺得她叛逆,與他們的心理距離遠。還好有老師的提醒,最后他們的親子關系才不至于走偏。
因此,父母在面對孩子不聽話時,別總以自己的標準去衡量孩子,而要換位思考,去思考孩子為什么這么說,這么做。作為父母,又該如何引導和幫助孩子等。
其次,減少說“死”或者以“死”威脅。
教育的本質就是人格滲透。你希望孩子是什么人,那么自己就要去成為什么人。你不希望孩子動不動說“死”,那么自己就要少說“死”或者動不動就以“死”威脅。如果本身很少說,可孩子卻總說,那么這時父母可以對孩子進行引導,告訴孩子:“以后少說‘死’字,爸爸媽媽聽到這樣的話會很傷心。如果爸爸媽媽總跟你這么說,你難道不傷心嗎?再說,只要活著,什么事情都有辦法解決,沒必要總說死?!?/p>
總之,當父母能有條有理地去引導跟孩子減少說“死”的動機,并順利規(guī)則,那么孩子以后就會避免去說這個字了。
最后,認識“死亡教育”,不忌諱死字。
不得不說,我們的教育中,什么教育都有,唯獨“死亡教育”是欠缺的。一談到“死”,我們往往都會恐懼、排斥和逃避??蛇@對于孩子來說,越是這種態(tài)度,他們就越喜歡去挑戰(zhàn)和探索這個“死”字。當然,如果孩子恐懼超出了心理承受力,他會比任何人更忌諱“死”字,要么提都不提,要么就會一直說。
因此,為避免出現(xiàn)這樣的情況。作為家長的我們,要以平常心來對待“死”。所謂生死離別,它是自然規(guī)律中的一部分,是需要我們去認識和接納的。只有我們認識和接納,孩子才能做到坦然面對。而對“死”坦然,他不忌諱“死”,反而會尊重和了解,他就不會動不動就說死,或者以死威脅了。
以上內容,就是對“不聽話的孩子動不動拿死來威脅我,我要怎么辦”這個問題的分析和解答。希望對有此困擾的家長有所啟發(fā)和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