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見的教育誤區,是一群不讀書的父母在拼命育兒對嗎(常見的教育誤區,是一群不讀書的父母在拼命育兒的意思)
前段時間和幾個朋友聚會。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其中一個朋友在當地的一所小學里當班主任,跟我們分享了這樣一件小事:
有一回,她組織了一場課外活動。
首先要求家長寫下孩子在家經常做的3件事,然后再讓孩子寫下父母平時最常做的3件事。
當她把這些反饋收集起來后,卻發現結果驚人地一致:
那些經常玩手機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總是刷劇、逛淘寶、看短視頻;
那些沉迷游戲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也總是喝酒、玩牌、打麻將。
更讓朋友驚訝的是,全班一共三十幾個孩子,只有2個孩子在紙條上寫了父母平時會在家里看書。
面對這樣的結果,朋友感慨良多:
“平日里,我們總是呼吁家長管孩子。可實際上,想要管好孩子,做家長的首先要管好自己。”
有時候,如果父母覺得自己為教育孩子付出了很多精力和時間,孩子卻依舊沒能變成自己期待的樣子。
不妨收回一直放在孩子身上的目光,反思一下自己。
畢竟,教育最大的危險,其實是一群不讀書的父母正在拼命育兒。
教育最忌諱的
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勁
我們不得不承認一個事實:
隨著年紀的增長,我們看書的機會越來越少了。
明明也知道閱讀的重要性,可還是因為工作、生活等各種原因,每天一回家就只想躺在沙發上玩手機。
就像央視教育短片《聽,孩子們在說》中所描繪的那樣:
晚上,一家三口坐成一排,爸爸正在玩游戲,媽媽則沉迷電視劇。
而女兒,只能抱著玩具坐在中間。
她小聲地說:
“你們要我好好學,但是你們通常自己都管不住自己。”
更有甚者,把家庭變成了麻將館:
大人們聚在一起打麻將,一邊高聲喧嘩,一邊吞云吐霧。
全然忘了旁邊還坐著個孩子,只聽他說:
“我知道我不是別人家的孩子,但你們也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難怪有位央視主持人曾說,中國的教育,最值得吐槽的就是家長。
“我總覺得天天在家打麻將的父母,是很難教會孩子讀書的。很多家長總是在抱怨孩子不夠進步,然后把責任說成社會問題、教育問題,其實這種抱怨里面相當大的比例藏著推卸責任的部分。”
確實,教育最忌諱的,就是只在孩子身上使勁。
之前看過一則新聞:
安徽有一位爸爸,平時忙著做生意。
等他想起管教孩子時,才發現13歲的兒子已經沉迷游戲不能自拔。
可打也打了,罵也罵了,兒子不僅無動于衷,還反問他:
“你有能力你學點文化,你怎么不考大學?”
不自律的父母,很難養出優秀的孩子。
若父母都無法控制自己,更不要指望孩子能夠自覺主動。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在學校里,老師教的是一樣的知識,孩子看的是同樣的課本。
可久而久之,卻出現了“尖子生”和“差生”。
這是為什么呢?
實際上,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
除了課本上的知識以外,一個孩子學到的絕大多數知識都來源于他的父母與家庭。
老師保證不了孩子的習慣,唯有父母擁有閱讀、思考的習慣,孩子才會模仿,用好習慣贏得一生的優秀。
老師也保證不了孩子的好成績,唯有父母先管好自己,營造學習型家庭,孩子才能汲取知識,勤學苦練,一步步邁入更好的學府。
還記得之前那個被全網怒贊的彝族小伙蘇正民嗎?
就讀于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的他,曾作為優秀畢業生代表在畢業典禮發言。
在他的論文致謝部分,提到過這樣一個細節:
雖然家庭貧困,但父親卻是“一個極愛讀書學習的人”。
正因父親的影響,他才愛上了讀書。
還有那個培養出5個名校博士、1個名校碩士的“博士之父”蔡笑晚。
在孩子剛出生的那幾年,他們全家蝸居在一間租來的16平方米的老屋中。
這里雖然夏熱冬冷、破舊不堪,但蔡笑晚卻在墻壁上貼滿了愛因斯坦、居里夫人等科學家的畫像。
他一有時間就會跟孩子一起看書,給孩子講杰出人物的故事,將這里變成了一間書房。
父母是孩子終身的老師,對孩子懷有一生的責任。
那些學校教育難以覆蓋的部分,只能靠父母和家庭一一彌補。
孩子成長路上
最不該偷懶的是父母
我們常常思考,怎樣才能給孩子最好的教育?
為此,許多父母費盡心思、掏空余額給孩子買學區房,卻不知道真正的起跑線,其實就是自家的書房。
正如吉姆·崔利斯在《朗讀手冊》一書中寫的那樣:
“你或許擁有無盡的財富,一箱箱的珠寶與一柜柜的黃金。但是你永遠不會比我富有,我有讀書給我聽的媽媽。”
其實,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等待破土而出的種子。
作為父母,只有給孩子提供了肥沃的土地,每天悉心澆灌,并根據孩子的特點選擇適合的培養方式后,才有資格去靜待花開。
或許有的父母會說,我就是不愛學習,從小沒養成習慣,現在更是看不進去書。
如果是這樣,我想分享一個被評為“全國推動讀書十大人物”的李振村說過的故事。
有一個單親媽媽,獨自撫養兩個剛上小學的雙胞胎兄弟。
每天晚上,孩子做作業,她就捧著本書在邊上看,直到兄弟倆都考上了北京有名的大學。
有一回,她問兄弟倆:“你們知道媽媽有多苦嗎?”
兄弟倆回答:“我們知道,你又要工作又要照顧我們……”
沒想到她卻搖了搖頭:
“這倒不苦,就是每天陪著你們看書太辛苦了,其實我一個字都不認識……”
沒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愿意教的父母。
教育孩子的路上,父母若只知道偷懶,那才真的是耽誤了孩子。
教育孩子的王道
是執著地栽培自己
哈佛大學曾做過一項研究,試圖尋找與孩子成績高度相關的因素和與孩子成績無關的因素。
結果發現,高度相關的幾項因素分別是:
孩子的父母在家說英語(這一項可以理解為主流社會語言,在中國就是說普通話);孩子的父母參加了PTA(家長與教師聯合會);孩子家里有很多藏書(基本上都是父母看的)。
而無關的幾項因素分別是:
家庭氛圍非常和睦;最近剛剛搬到一個比較好的小區;父母經常帶孩子去博物館;孩子經常被打屁股;孩子參加了兒童發展起步計劃。
也就是說,父母是什么樣的人,遠比為孩子做了什么更重要。
之前網上有個問題:別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到底是不是一句謊言?
下面一則高贊回答這樣寫道:
“實際上,父母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線,是父母決定了一個孩子從哪兒開始跑,往哪兒跑,怎么跑。”
的確如此。
育兒,要先育己;家教,就是要自己先懂得。
作為孩子的養育者,父母要對自己嚴格要求,懂得學習與反思,改正壞習慣,以身作則。這里面,既藏著為人父母的修行,也藏著孩子生長的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