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對媽媽說臟話,媽媽應該怎么處理(孩子說臟話的解決辦法)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過年這幾天,二寶迷上了“屁屁”和“粑粑”。
還不到三歲的的他,正是咿呀學語的時候,沒想到這么快就學會了這些“臟話”。
每當從他嘴里蹦出這些詞兒的時候,大寶總會在一旁笑得前仰后合,就連大人們也忍俊不禁。
而小寶看了大家的反應,不僅不收斂,反而更加興奮,樂此不疲。
小孩其實分不清哪些話是臟話,他們開始用語言試探這個世界的時候,會對那些能夠引起外界高度反應的語言特別感興趣。
而大笑和訓斥無疑都是“高度反應”的一種。
想要孩子遠離臟話,這兩種方式都是不可取的。
有些臟話直接忽略就好
很多孩子從三歲左右,就會開始暴露說臟話的“惡趣味”,這是跟孩子的生理發展緊密聯系的。
心理學家弗洛伊德說過:
3歲左右的孩子正處于從“肛欲期”往“生殖器期”發展的階段,他們實現了對大小便的控制,并從這種掌控中獲得力量感和成就感。
所以他們會很“看重”自己的排泄物,甚至會覺得那是一份作品,值得珍藏。
同時,他們的語言能力也在這個階段有了突飛猛進的進步。
當迅速提升的表達能力,碰上了強烈關注的事物,結果可想而知——“屎尿屁”不絕于口也就不足為奇了。
記得當初大寶剛學會如廁的時候,就曾經對著自己的便便由衷贊嘆:
“媽媽,你看我的粑粑多漂亮,快拍下來!”
幾乎每個孩子都會經歷滿嘴“屎尿屁”的階段,他們會在生氣的時候,大喊:“臭屁,臭媽媽,臭粑粑,屁東西……”
他們也會開心地分享關于“屎尿屁”的一切。
哈哈大笑或者刻意阻止,都會讓孩子變本加厲。
最好是淡化處理,不做理會,或者轉移注意力。
我曾看到網友分享了一個很好用的辦法,當媽媽聽見女兒說“媽媽,你就是臭粑粑”的時候,裝作沒聽見的樣子:
“什么?你說的我沒聽見,但是你可千萬不能說:大南瓜!”
結果孩子一聽就來勁了,一直“大南瓜、大南瓜”地叫個不停,過一段時間,她自然就不把“屎尿屁”放嘴邊念叨了。
如果已經淡化處理,但孩子還是對此津津樂道,請不要抓狂,更不要呵斥。
“屎尿屁”從小孩嘴里說出來其實無傷大雅,它們甚至可以成為孩子融入同齡人圈子的“秘密武器”。
我就曾在早教中心見過兩個彼此不太熟悉的小孩,從“臭粑粑”話題切入,最終打成了一片。
只要大人不給予特別的回應來進行強化,“屎尿屁”型臟話最多2—3年就會自動消失。
“堵”不如“疏”,教會孩子正確表達
我們對孩子說臟話的擔憂,大多是因為臟話造成了實實在在的殺傷力。
要么傷了別人,要么讓自己掉價。
比如孩子喜歡說“死”。
著名主持人王小騫就分享過她每天被女兒“花式弄死”的經歷。
她的女兒早早三歲多的時候,生氣時會說:“爸爸(媽媽),你去死!”;
玩游戲時,會一邊咯咯笑一邊說:“媽媽,我要踢死你,抽死你,踩死你……”;
更有畫面感的是,她還曾對爸爸說:“我要把你的眼睛摳出來踩碎!”
很多家長聽到從孩子嘴里蹦出這樣的狠話,會立刻炸毛:現在不把你收拾了,以后還管得住么?
于是要么訓斥一番,要么直接上手。殊不知,這樣做往往適得其反。
首先,孩子可能只知道“死”這樣的字眼很有威力,但并不知道具體的含義。
心理學家普遍認為:
孩子在3歲左右會經歷一個“詛咒敏感期”,這個時期的孩子初步體驗到了語言的威力,特別喜歡用語言攻擊別人。
有一些比較負面的、有殺傷力的詞匯,是孩子在這個特殊階段才會使用的。
但是家長的激烈反應,會強化孩子的記憶。可能原本過了一段時間就會忘記的詞匯,反而這樣被鞏固了。
第二,容易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你越不讓我說,我就越要說。
所以,處理孩子說狠話的問題,我們一定要有“不跟3歲小孩一般見識”的心態。
我們可以平和地去跟孩子解釋一下“死”的含義是什么,告訴他這樣說會傷害到別人。
更重要的是,我們要明白,孩子語言詛咒背后其實是情緒的宣泄。
比起簡單地說“不可以”,耐心地去了解孩子究竟經歷了什么,她的情緒為何會變得激烈,才是更為明智的選擇。
我們還可以教會孩子正確地使用表達情緒和需求的詞匯,比如:“我很難過、我很憤怒、我希望你能幫幫我”……
這樣,當他們情緒爆發或者訴求沒有被滿足的時候,就能夠準確地表達,而不是只會說狠話了。
有一位媽媽發現兒子喜歡說“臥槽”,就問了他一個問題:
“你知道‘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是什么意思?”
兒子說:
“就是好朋友很久不見的意思唄。”
媽媽點頭:
“以后你見了許久不見的朋友,你是說‘故人江海別,幾度隔山川’,還是說‘臥槽,好久不見’?”
兒子不好意思地說:
“原來不覺得,現在才發現‘臥槽’好粗俗。”
很欣賞這位媽媽的做法,教會孩子更好、更有力量的語言,讓孩子自己意識到臟話的不妥,他才能真的停止。
弄清楚臟話的源頭在哪里
美國作家塞林格的名著《麥田里的守望者》,曾被人戲稱為“臟話教科書”,但是多年來一直受到青少年的熱捧。
這不僅僅在美國如此,這本書銷售的各個國家,都是如此。
世界各個語言體系中,都存在臟話。
《三聯生活周刊》曾經刊登了一篇文章專門介紹臟話,文章中說,全世界的臟話,在發音上都有一個共同特點:
音節特別短,元音特別重。
正因為這個特點,臟話特別能帶給人力量感。
尤其對男孩來說,臟話既是一種表露感情的工具,又扮演著形成小團體所需的隱秘暗號的角色。
《養育男孩:實踐版》一書告訴我們:
對于成長期的孩子來說,語言像傳染病一樣,“傳染”速度很快。所以在幼兒園,一個班五十人里只要有一兩個孩子說臟話,其他的孩子學會說臟話就只不過是時間的問題了。
這樣的臟話不會因為家庭語言環境特別好,或者父母采取“視為不見”的消極處理方式,就能自動消失。
事實上,即便家長下了禁令,也可能很難徹底改變孩子說臟話的行為。
了解孩子說臟話背后的原因,其實更為重要。
第一,反省家中的養育環境。
樊登老師曾經講過一個統計數據,孩子語言中平均有95%的詞匯來自于父母。
有的爸爸喜歡一邊玩游戲一邊罵臟話,那么孩子學會說臟話就是遲早的事。
很多時候,我們首先要做的,是管好大人自己,而不是去教育孩子。
第二,了解孩子接觸的外部環境。
《兒童行為心理學》一書中說:
“孩子說臟話,絕不可能是他自己創造出來的,一般來說,一定會有一個模仿的源頭。”
如果不是在家里,那么家長就要警惕:這個源頭究竟在哪里。
廣東東莞曾有一名小學家長,發現自己8歲的孩子臟話頻出,于是他在孩子身上放了錄音設備,發現孩子的語文老師經常在班上辱罵學生。
數天內的多段錄音中,老師對學生說出“蠢貨”、“垃圾”、“神經病”等諸多侮辱性話語。
當然,外部的源頭有很多,除了在老師身上,還有可能是同學、影視劇等等,不管是哪一種,我們家長都要耐心地詢問和觀察,搞清楚來源,才能對癥下藥。
如果能夠從源頭制止當然最好,如果不能,我們也應該清楚地告訴孩子:
講臟話的人或許會覺得自己挺厲害,可是他們不但一點都不酷,還很沒教養。
真正厲害的人,根本不會讓你看見他的爪牙。
曾看過這么一句話:
要把孩子培養得像鯨魚一樣,無須露出鋒利的牙齒,就算笑得很溫暖也不會被任何人輕慢。
希望我們的孩子,可以比我們更博學、能干,又溫文爾雅。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