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上講如何改變叛逆孩子(父母是可以改變孩子的)
總是聽到家長這樣說:“要是孩子聽我的話就好了!要是我說一遍他就能聽就謝天謝地了!”讓孩子學會配合要求,似乎成了很多家長最大的心愿。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其實小競想說,當孩子能和家長團結合作、良好溝通,“謝天謝地”的絕不僅僅是家長,還有孩子。
為什么孩子不愿意聽話,為什么孩子總是有逆反心理,想要和家長甚至老師對著干?這3個原因絕不可忽!
原因1:滿足需求的方法不恰當
孩子不聽話,老是氣家長,倒也不是說沒事找事兒干,而是他們的內心需求沒有得到滿足。
可是孩子年紀小,他很有可能就采取了一些不恰當的方式去表達,比如說哭、尖叫、直接拒絕等等。
這樣的行為往往讓家長感到很惱火,并且會覺得孩子很煩很吵、很不懂事,于是就會責備或恐嚇他,要么滔滔不絕地講一些大道理,希望孩子能夠馬上理解并改正。
事實上在發生這樣的情況時,我們第一時間該做的,是去了解孩子真正的需求,通過不斷的詢問、溝通,讓孩子正確表達出來。
至于孩子的需求到底合不合理,家長是妥協還是堅持,那是后續的該做的事情。
原因2:日常習慣存在沖突
成人與小孩的思維不同,生活習慣也不同,日常矛盾是在所難免的。
孩子不是一出生就會用筷子,他們都是憑借本能用手去抓;孩子更不可能一入學就愛上學習,大多數小朋友都覺得學習枯燥乏味、難以堅持。
孩子的天性就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不高興了就皺眉,就哭泣,就對爸媽說:“我不要!我不做!”
這當然是不對的,但我們在看到孩子做出一些成人不可理解的事情時,別急著生氣和責罵,用教導孩子走路和用筷子那樣的耐心去幫助他們養成正確的習慣。
原因3:過多關注孩子的錯誤行為
這個問題,其實也是很多人會犯的通病,不僅是家長對孩子,夫妻、朋友、同事這些角色關系之間,也常常發生同樣的事。
所以有句哲理名言說:“我們要有一雙發現美的眼睛”,這是有道理的,善于發現別人的優點,善于鼓勵和贊揚他人,雙方都能得到愉悅感,都能收獲自信心,都能朝著剛好的方向努力發展。
而從心理學角度來說,你關注什么,什么就會增多。
也就是說,當你總是去抓孩子的錯誤,那么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問題,好像孩子時時刻刻都在跟你作對,一點兒也不省心。
因為一點小事兒就反應過度,還會在一定程度上剝奪孩子的動手實踐能力,因為這是在告訴他們,沒有你的幫助,他就無法獨立處理問題。
因此,減少對錯誤行為的過度關注,或者在孩子受到挫折時采用更委婉的回應,會更有用。
同時要記得關注和引導孩子的正確行為,這樣有利于他們保持和延伸!
競思“家庭學能管理”訓練推出到現在,已經幫助了不少孩子獲得成長,也得到了無數家長的好評和認可。
比如來自媽媽們的這些分享,我們可以發現,孩子的表達能力增強了,遇到事情時也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緒了,親子之間的溝通越來越順暢。
而類似這樣的反饋還有很多很多,孩子們的提升也是方方面面的,競思為你們感到驕傲!
競思一直致力于做父母的家庭教育助手,現推出的“家庭學能管理”訓練,就是讓孩子從能力、情緒、習慣、學習方法等方面,獲得1對1的精準指導,做到更好的自我管理!
希望今天的分享,可以幫助爸媽在育兒路上掌握更多方法,長按識別下方二維碼,即可獲取競思家庭學能管理訓練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