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雞娃教育(雞娃教育的問題)
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初高中學習是孩子處于青春期的階段,也是孩子學習當中最關鍵的六年,因為它涉及到了中考與高考,左養中學教育賴頌強再講孩子的學習方法和考試心里調節的直播課里,系統的講解到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效率,提升考試時候的心理素質,從而提升學習成績。
研討會現場。主辦方供圖
“我們現在的家庭教育有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學校教育化’,家庭已經成為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朱永新說。
5月11日,在中國青年報社主辦舉辦的“科技助力,以愛賦能——家庭教育開啟新征程研討會”上,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常務委員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中國教育學會第八屆理事會學術委員會顧問朱永新通過視頻分享指出,很多父母逼著孩子去上很多補習班、做大量練習題,這個方向是錯誤的。
會上,多名專家學者指出,“雞娃”式家庭教育不可取,家庭教育不應該“學校化”、知識化。同時,專家們都強調了建立良好的家庭關系、親子陪伴,以及讓孩子獲得自主感和自信心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不應學校化、知識化
當下,“雞娃”“內卷”成為討論教育問題時繞不開的幾個詞。朱永新認為,“雞娃”的背后是家庭教育開始“學校教育化”,這對于孩子的成長不利。家庭教育的本質并不是傳授知識,而應該是培養孩子良好的行為習慣、正確的人生觀,讓孩子與父母構建起良好的家庭關系。
朱永新作視頻分享。澎湃新聞記者 程婷 攝
類似的,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家庭教育首席專家,教育部家庭教育指導專委會副主任委員、首師大特聘教授孫云曉也指出,現在的家庭教育、家校合作存在一個很大的偏差,即家庭教育學校化、家庭教育知識化。
“家庭教育有成為學校教育附庸的趨勢。家庭變為課堂,家長變成老師的助教。”孫云曉說,家庭是以生活為依托的,家庭教育的本質是生活教育。一個人既需要知識教育,也非常需要生活教育。
他指出,2020年新冠疫情期間,大家居家學習、辦公,按說這是家庭團聚的好機會,可很多家長盼著學校開學,“神獸歸籠”。這個現象就反映出家校合作出現知識化、技能化傾向或誤區,非常值得反思和警惕。
現在很多中小學父母為自己不會輔導孩子做作業而感到焦慮。對此,孫云曉卻認為,家長不會輔導孩子作業很正常,因為這本就不是家長的主要任務。父母教育孩子也并不一定要靠學歷、地位或者收入,而是要給孩子做好的榜樣,教孩子做人。
“今天的父母非常焦慮,害怕自己的孩子一旦上不了重點小學、中學,未來就完蛋了。實際上并不會如此。”孫云曉說,“家長想讓孩子上課外班、上好學校,這些都可以理解,但要明白孩子的成長是有規律的,教育也是有規律的。單純追求知識、追求高分數、追求高學歷的孩子,未必能夠獲得幸福,未必能獲得家長所期望的那種成功,甚至可能埋下意料之外的危機。”
朱永新也提到,“作為父母,最關鍵的不是要去幫助孩子批改作業、不是幫助孩子在分數上趕超別人,也不是幫助孩子進好學校、找好工作,而是讓孩子有好的人生態度、能獲得幸福感。”
科技給家庭教育帶來的是機遇還是挑戰?
“科技賦能教育”是當下的時髦話題。科技的加持能否緩解教育焦慮?科技發展給家庭教育帶來的是機遇,還是挑戰?
對此,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少年兒童研究所所長孫宏艷指出,一方面,當前家庭教育迎來立法完善等好的發展機遇;另一方面也面臨科技發展等帶來的諸多挑戰。
孫宏艷指出,隨著科技發展,成年人越來越難以理解新一代的孩子,因為網絡原住民一代有很多自己的語言和詞匯,且他們的交往方式往往是成年人不了解的。再加上家長忙于工作,對孩子的陪伴比較少,親情鴻溝變大。
談及科技的影響,科學育兒脫口秀《靜觀育兒》撰稿人、主講人,中科院心理所醫學心理學博士羅靜指出,線上教育永遠都應該是線下教育的一種補充,而不應該成為主體的教育形式。
羅靜認為,科技、線上教育最好的一個作用是讓資源更均衡,讓教育更個性化。不能讓科技應用看似在助力減少教育焦慮,實則增加焦慮。
家庭教育到底該怎么做?
家庭教育到底怎么做才科學、有利于孩子成長?
“教育的終極目的就是幫助所有的人成為更好的自己。每個人都不一樣,不要讓劉翔成為姚明,也不要讓姚明成為愛迪生。要善于去發現每個孩子的閃光點,讓他們成為更好的自己。”朱永新認為,家長要引導孩子積極主動去悅納自己、超越自己,而不是讓孩子成為一個考試機器。
孫云曉認為,家長首先要樹立好的榜樣、做好的示范,要與孩子多交流、游戲,要帶著孩子閱讀、運動、做家務,讓家庭更像家庭,家人相親相愛、向上向善。
孫宏艷認為,父母充分的親子陪伴、親子溝通可以降低科技產品給兒童的負向影響。家長和學校要注重兒童學習習慣、生活習慣的養成,關注孩子網絡素養、休閑素養的培養,同時還要注重兒童人際關系處理能力的培養,共建一個兒童友好的數字社會。
“家長應該明白,人生不是沖刺,而是一場馬拉松,家長應該告訴孩子的不是要‘贏在起跑線上’,而是教孩子跑得更長更遠。”羅靜還指出,家長都想愛孩子、愿意愛孩子,但很多家長“不會”愛孩子。
羅靜說,愛孩子要從懂孩子開始,要愛得科學,即了解不同的孩子在不同年齡段有不同的發展需要;要愛得長遠,即“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要為讓孩子走得遠、走得好做準備,該放手時放手,要相信孩子、幫助孩子,引導孩子去做自主選擇,而不是事事“包辦”;要愛得溫暖,不要動則就說“我做這一切都是為了你好”,不要去剝奪掉孩子說話的權利,要學會好好跟孩子說話、溝通。
清華大學社科學院積極心理學研究中心副主任趙昱鯤則從自我決定理論出發指出,在中小學時期獲得充足的自主感、連接感、勝任感的孩子,成長過程中會擁有真正的自我和積極生活的動力。
責任編輯:蔣晨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