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防拐防騙美篇(防拐騙對幼兒的重要性)
為增強幼兒防騙意識,江蘇鎮江新區實驗幼兒園小班年級組日前舉行了一場“防拐、防騙演練”活動。“在不到20分鐘的過程中,成功騙取了共46名小朋友到幼兒園大門后”。每個被拐兒童的背后,幾乎都對應著一個支離破碎的家庭。在原子化和陌生化的風險社會,幼兒被拐被騙的概率可能會更高些。理解了以上語境,就能理解家長的焦慮。
安全意識的培養是孩子能否身心健康成長的關鍵部分之一,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會講到如何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包括孩子的行為安全,網絡使用安全意識,防火,防水,防電,交通安全等等,這些都是要每一個父母必須教會孩子的安全意識。
兒童安全是事關千家萬戶的大事。早在1983年,美國政府便將5月25日定為兒童失蹤日,以此紀念紐約六歲兒童伊坦·帕茲1979年5月25日的失蹤事件,并開始在全國范圍協調官方力量,應對兒童失蹤問題。此后,這一形式被多國借鑒,最終形成國際失蹤兒童日。換言之,一個共識漸次清晰:防拐防騙既是家長和學校的義務,更是國家和社會的責任。
這是一個現實的矛盾:一方面,防拐防騙確實要從娃娃抓起,無論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極端,還是“不吃陌生人糖果”的常識,教育總比放任好、防范總比撒手不管強。另一方面,防拐防騙似乎又依賴不了娃娃自身,不管家庭或學校的課程多么成功,在色香味俱全的誘惑面前,不少孩子毫無防御能力。這讓人聯想到此前央視《新聞直播間》曾播放過類似的測試:50個受測孩子,42個被順利拐走。
這能怪孩子嗎?問題還得一分為二。如果是該上的課也上了、該提醒的也提醒了,板子就不能打在教育的身上。道理很簡單:低齡兒童尤其是三五歲的孩子,基本認知能力和判斷能力都處在萌芽階段,要讓他們隨機辨別“世道”與“人心”,顯然是不可能完成之重任。再說,面對赤裸裸的誘惑,別說是孩子,大人還有泥足深陷、難以自拔的時候,因此孩子被“巧言令色”的假人販子拐走,實在不是什么稀奇的事。
當然,“20分鐘不到‘騙走’46個孩子”這一現實依然給了我們足夠的警醒:防拐防騙要持之以恒、持之以細,防騙教育要生活化、場景化,模擬演練比空口說教要有效得多,GPS定位等技術亦為防拐防騙提供了信息化的加持之力。家長也好、園方也罷,任何時候都不能掉以輕心,更不要對孩子的防拐防騙能力過度自信。制度化的防拐防騙不能寄望于幼兒防忽悠能力,全社會都該為孩子構筑起最堅實的安全防線,嚴厲打擊、合力防范,為孩子成長創設更為安全的社會環境,這才是防拐防騙的主體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