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教育被家長投訴(老師教孩子性知識被家長投訴)
本文由兜媽愛叨叨原創,版權所有,歡迎轉載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和物質條件的不斷豐富,手機進入千家萬戶,成為人人必備的電子設備。
同時因為手機本身的便利性,不少學校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學生們通過手機配合,因此越來越多的孩子們擁有了屬于自己的智能手機。
然而,智能手機和互聯網讓我們生活變得更加便捷的同時,也帶來了不少問題和隱患。
發現孩子私下瀏覽不良網站?別急著打罵,家長該做性教育了
兜媽有位關系很好的朋友,最近正因為孩子的教育問題著急得焦頭爛額。
因為不知道如何應對和處理,她猶豫了許久,最終還是找兜媽詢問該怎么辦。
而這位朋友之所以這么煩惱,是因為她發現自己的女兒最近在偷偷用手機瀏覽不良網站。
這位朋友說,女兒的老師經常通過手機布置作業,也經常要求學生們去觀看指定的網課。
為了方便女兒學習,也是為了方便大人們能正常使用手機,她和丈夫商量了一下,給女兒配了一部專門使用的手機。
既然要寫作業和上網課,那么他們作為家長就不能給孩子配備只有通話和定位功能的兒童手機,只能配備功能更為全面的智能手機。
這位朋友說,給女兒買了新手機后,她原本最擔心女兒可能會利用網絡搜索作業答案,影響學習效果和學習成績。可令人萬萬沒想到的是,女兒居然偷偷用手機瀏覽起了不良網站。
朋友說,她以為只有男孩才會對這類信息感興趣,沒想到乖巧聽話的女兒居然也會這么做。
她現在非常矛盾,一方面生氣女兒用學習的手機上網看這個,另一方面也困惑于到底要如何處理才更合適。
當發現孩子偷看不良網站時,家長可做這4點
孩子進入青春期后,身體的第二性征開始發展,孩子的身體也逐漸走向性成熟。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們會對與性相關的知識感到好奇其實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那么當家長發現孩子在青春期偷偷用手機瀏覽不良網站時,該如何正確應對呢?
1. 不要擅自對孩子下結論
當兜媽接到朋友的求助時,先給朋友點了個大大的贊。
原因無他,有許多家長在發現孩子的“小秘密”后,都會無法控制情緒也很難保持理智,往往直接拿著“證據”就去找孩子興師問罪。
我們都知道,現在孩子的自我意識和邊界感很強,特別是青春期的孩子們。他們希望擁有自己獨立的空間,希望自己的隱私能夠得到家長的尊重。
而這個時候,父母直接拿著孩子們的“小秘密”去指責和批評孩子們,等于直接把自己放到了孩子們的對立面。
在這種情況下,孩子很難聽進去父母的話,甚至有可能會被激起逆反心理。
不僅如此,有些父母在看到這些東西時,第一反應是自己的孩子“不檢點”“不知羞恥”,否則怎么會看“這種東西”。
特別是很多女孩的家長,都會覺得自己女兒看這種東西簡直就是“大逆不道”和“不知廉恥”。
首先,家長會產生這種想法,和社會多年來保守的風氣和“性恥感”都有很大的關系。
在社會主流觀念影響下,大家普遍羞于將“性”宣之于口。然而,性教育其實是生命教育的一部分。
性教育告訴孩子們生命來源于何方,又將歸屬于何處,理應是孩子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所以,家長們在發現孩子私下瀏覽不良網站時,先不要急于粗暴地給孩子下一個“不檢點”的結論。
我們可以先冷靜下來,觀察一下孩子最近一段時間的表現和態度,思考之后該如何與孩子進行開誠布公的溝通和交流,以及如何對孩子進行合適的性教育。
2. 與孩子進行溝通和交流
家長在冷靜下來后,就需要找機會和孩子開誠布公地溝通和交流。
在和孩子溝通之前,我們要先為自己不小心看到孩子的隱私向孩子道歉,只有這樣,家長和孩子才能在彼此理解的基礎上進行溝通和交流。
道歉過后,我們可以試著以朋友的身份,了解孩子的真實想法。
孩子瀏覽不良網站,是不小心誤點還是有意搜索?是一時好奇還是因為其他原因?是近期才開始看還是已經瀏覽了一段時間?這些都是我們需要了解的信息。
為了能夠得到孩子的坦誠相待,家長在詢問的過程中,也可以分享自己年少時有過的類似經歷,拉近和孩子之間的距離。
3. 通過網課、書本等對孩子進行相關知識科普
在了解了孩子的想法后,我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對孩子進行有針對性的性教育和性別教育。
孩子了解“性”相關的知識不可怕,可怕的是孩子在無人引導的情況下,通過錯誤的渠道了解到錯誤的知識,并因為好奇想要親自實踐驗證一番。
很多家長不好意思開口和孩子談性,或是擔心自己教給孩子的知識不夠準確。而市面上已經有很多有關性教育的書本、繪本和網課等,這些都可以幫助家長對孩子進行科學的性教育。
4. 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在性教育的基礎上,我們還要教會孩子如何保護自己。
孩子、老人和女性,因為在力量和體型上都存在天然的劣勢,所以被不法分子侵害的可能性也是最大的。
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經常看到有未成年人、甚至是年齡不超過10歲的兒童,在各種侵害案件中被害,嚴重的甚至失去了性命。
而且未成年人面對的潛在危險非常多,這種危險可能來自于陌生人、來自于身邊熟悉和信賴的成年人,甚至來自于看上去和自己沒什么區別的同齡人。
而且,這種危險還可能被非常隱蔽的手段偽裝,變得不易察覺。它可能是一個可愛的玩具,可能是一塊精致的糕點,可能是壞人循循善誘的一句:
“小朋友,要不要跟我一起玩個游戲?”
為了保護自己的孩子不受這種侵害,家長需要在性教育的基礎上,教會孩子如何提高警惕心和防范心,如何保護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