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里有小孩的,尤其是有個青春期孩子的,對逆反這個詞肯定是深有感觸。
逆反心理是指習慣性的持相反的觀點、態(tài)度,愛站在對立的角度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傊褪恰皩χ伞薄?/p>
通常,逆反心理被認為是孩子在成長過程當中必然的經歷。
許多家長都被孩子的青春期搞得焦頭爛額。處理不好,還會給親子關系造成永久性的創(chuàng)傷。
從來不逆反,乖巧順從孩子,總令人羨慕不已。不過,這樣就完美了嗎?
有個案例,近30歲的成年男子,因戀愛受母親干涉而失敗。患上了抑郁癥,鬧自殺。
咨詢中了解到,該男子自幼都是令人羨慕的“別人家的孩子”。其母親也一直以此為榮。
直至大學畢業(yè)參加工作后,也仍是母親的乖寶寶。遇上戀愛的女友和母親不合,自己夾在中間卻無法處理矛盾。經常偷偷以淚洗面,以至飲食、睡眠紊亂,然后抑郁了,輕生。
逆反心理,直譯的話,卻是種優(yōu)質的思維方式,叫逆向思維,多角度、發(fā)散思維,是發(fā)明創(chuàng)新的源頭。青春期正是大腦功能發(fā)育最快時期之一,思維最活躍,逆反的思維方式也表現的最突出。當然也是訓練思維、發(fā)展能力的關鍵時期。
成長中的逆反,其實更重要的心理意義是獨立!青春期又叫做第二個自我獨立期。是形成獨立的思維,獨立的能力,獨立的人格的關鍵時期。
上述案例中,正是缺少逆反的經歷,在人生關鍵的時段失去了學會自我獨立機會,就是一種巨嬰的表現。
在當今內卷日益嚴重的環(huán)境下,學業(yè)、技能訓練的壓力,家長的焦慮,孩子成長中逆反的機會、經歷就更少了。過度看護下的“媽寶男”,在光鮮亮麗外表下,可能是一顆只會追尋成功,不能承受挫折的脆弱心靈。
逆反是獨立的開端,一般的小孩在三歲左右就會開始產生獨立的心理需求。從“爸爸媽媽的一部分”上脫離,開始形成清晰的自我意識。此時,如果束縛過多,孩子會開始嘗試通過逆反,尋求獨立。
青春期,自我意識、心理需求更加強烈。他們希望嘗試獨立的作出判斷和決定,并且自己承擔后果。 但父母卻不希望他們冒任何風險。 這個矛盾的結果,就是讓孩子感覺到被束縛、被占有、被限制。所以,逆反只是他們的抗爭方式
所以,我們常說的“逆反”,只是指情緒、心態(tài)上的對立,沖突。是“順從”的反義詞。
中國式的父母,有一個執(zhí)念,就是希望孩子“ 聽話”! 其實就是順從。根本上就是封建帝王對百姓順從洗腦的延伸。
或者說封建帝王把百姓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延伸到了父母把孩子當做自己的私有財產。即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封建糟粕。 根本不尊重孩子自我獨立的需要,這一個根本的科學規(guī)律。
因為成長中獨立的需求被阻礙,被抑制,為了掙脫這個束縛,才表現出逆反。
但這是個矛盾的過程,因為需求總是是出現在能力具備之前。需求引發(fā)沖動,去尋求獨立的體驗,并獲得能力。當然這過程也是個冒險。
或者說,家里看護過度的孩子總是表現為“自己不會或者做不好,卻又不愿意讓人教,讓人管。”、“愛冒險,希望做出別人做不到的事情。”
這些表現的心理基礎,其實都是自我獨立,尋求存在感。
一個經常有機會獨立判斷、嘗試錯誤,并自己承擔后果的孩子,是不會用逆反來疏遠父母的。反而會更加珍惜父母的關愛,更愿意親近父母。
獨立的結果和目標是“自我意識確立”,“獨立完整人格”的成型。
接待過的有輕生意愿的孩子,他們都個共同點,就是感覺不到自我存在的意義。這種心理上的失落多是在成長中,自我獨立意識形成的關鍵期,沒能得到正確的引導和訓練。
對父母的過度寵愛,理智上認可。但替意識中獨立的需要和無能力反抗,形成強大的心理沖突。在父母的極度呵護下“比坐牢更難受”。
逆反是結果,不是原因,也不是必然,更不是青春期必須經歷的什么心理規(guī)律。獨立,社會化才是心理發(fā)展的需要,是原因。
所以,當孩子表現出逆反的時候,不能只想著“如何讓他順從”。
應該看到他的成長和獨立,給他更多的自主權和空間。這時,家長應該盡快完成從“監(jiān)護人”向“守望者”的心理角色轉換。
千萬別讓你的愛成為束縛孩子成長的牢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