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孩子叛逆,父母必須要改變一下教育方式嗎(面對孩子叛逆,父母必須要改變一下教育方式對嗎)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fā)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shè)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tǒng)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shè),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在一個家庭中,如果有一個性格叛逆的孩子,可以說父母會非常頭疼。
下面這些現(xiàn)象,家長們是不是很熟悉?
孩子自從上了初中,好像就越來越“不聽話”了:
學習上畏難,遇到不會的題目就想放棄;
在家動不動發(fā)脾氣,有時還把自己鎖在房間里;
親戚來串門,死活不肯出來叫人……
聯(lián)合國兒童基金會發(fā)布的數(shù)據(jù)顯示,目前全球20%的青少年正受到心理問題的困擾。
父母越強,孩子就越叛逆。
面對始終想證明自己長大的孩子,父母要做的就是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了解孩子的需求并理解孩子的心。
陳默老師說:“當孩子感覺到自己不允許被長大的時候,就開始反抗了。”
長大的標志是讓孩子擁有選擇權(quán)。叛逆期其實就是宣示主權(quán)。
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女孩十歲,男孩十二歲左右進入青春期。
美國心理學家霍林沃斯將它稱之為 “心理性斷乳期” ,“身心聚變” 讓原本乖巧的孩子一反常態(tài)。
首先,內(nèi)分泌腺激素分泌量變大,第二性特征也逐漸顯露。
生理的變化也讓青春期的孩子面臨難以言喻的不適,時常覺得躁動、不安、壓抑、沖動。
同時,隨著思想逐漸成熟,擁有獨立思考能力,所以他們內(nèi)心強烈抗拒父母的耳聽面命,事事監(jiān)督,渴望自由和獨立。
于是通過頂嘴,脾氣暴躁,表現(xiàn)得無禮和粗魯?shù)扰涯嫘孕袨椋瑏砀改羔樹h相對,來宣示主權(quán);
故意用破壞性的方式發(fā)泄自己的力量和不滿,甚至做出自殘、輕生等不可挽回的行為。
請注意并思考一下,作為父母應(yīng)該尊重孩子的選擇。
實際上很多孩子,出于對家人的管教不滿,所以才經(jīng)常逃學,與老師吵架,晝夜顛倒地玩游戲,住在同學家不回家,拒絕與父母溝通,常常和家人發(fā)生爭執(zhí),發(fā)脾氣,故意不參加考試等,但與同學們和朋友相處是完全正常的。
孩子“叛逆”的主要原因是獨立意識和自我意識的日益增強,反對父母把自己當作小孩,渴望擺脫成人(尤其是父母)對自己的控制。
青春期的孩子特別希望得到周圍人的認可,希望父母和他平等相處。
青春期的孩子會有很多麻煩,例如成績難以提高,朋友之間的人際交往,成長與發(fā)育身體的變化以及異性情感變化等。當孩子主動找您說話時,父母必須仔細聆聽,了解原因并支持他們的做法。
不要望子成龍望女成鳳,對孩子的期望過高。
蔡美兒曾在自己的書《虎媽戰(zhàn)歌》中提到過這樣一件事情:
3歲的女兒露露不想練琴,兩手在琴鍵上胡亂拍擊,蔡美兒見狀,立刻威脅女兒說:“如果你不練琴,你就給我站到外面去。”
聽了媽媽的話,露露也不慌張,自己走到院子里。
當時正值寒冬,外面寒風刺骨,露露凍得牙齒打戰(zhàn),但她卻揚起頭來看著媽媽,一臉的挑釁。
蔡美兒這才意識到:“我不得不迅速改變戰(zhàn)術(shù),在這場戰(zhàn)爭中,針尖對麥芒,我贏不了。”
不管是哪個階段的孩子,父母越是壓迫、威脅,越是會激起孩子的反抗。
在指導青春期叛逆孩子時,我們必須記住:您不能只看到孩子的錯誤行為,忽視或否認孩子行為背后的積極動機,甚至給孩子的某些行為貼上負面的個性標簽。
這樣只會激起青少年時期的孩子的抵抗心理,造成更多的矛盾和深層次的鴻溝,并成為難以收拾的情況。
如果父母仍然把他們當作孩子,他會產(chǎn)生抵抗心理和對立的情緒。
他們喜歡與人爭論,但經(jīng)常有不足的理論或缺乏科學依據(jù)。
因此,父母經(jīng)常將生活經(jīng)驗灌輸給孩子,試圖讓孩子們按照父母的意愿生活,這樣只會引起孩子的對抗。
做父母的可能永遠都避免不了一個悖論:我們一邊想把孩子養(yǎng)成獨立自主的人,一邊又想時時把握孩子的大方向不出錯。
因此,家長一定要抽出時間來好好了解孩子,了解孩子的內(nèi)心里在想些什么。
一旦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家長也能明白如何引導孩子。
電影《地球上的星星》有句話很觸動人:每個孩子都是明亮的星星。
每個孩子的叛逆,都不是一朝一夕開始的,每個孩子成長到一定階段,就有自己的想法。
作為家長,一定要多加留心觀察,而不是一味地苛責打罵。
家長的職責,不是要讓孩子聽話,而是幫助孩子更好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