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歲孩子叛逆厭學咋治(初二的男孩叛逆厭學怎么辦)
吳越是一個十八歲的輟學在家的男生,他整天一副“別惹我”的態(tài)度,對母親表現(xiàn)地厭煩至極。母親叫他吃飯,他也只是惡語相向,在床上撒潑。嫌母親煩了,就走到餐桌用手抓起一塊飯塞到嘴里,然后報復性地把其他飯摔在地上。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fā)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yǎng)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shè)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tǒng)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shè),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我眼淚早就流干了。”,吳越的媽媽面對這個局面,只會默默撿起地上的飯,不敢和兒子再說什么。在媽媽與吳越拉扯的過程中,始終沒有看到吳越爸爸的身影,吳越和媽媽也都沒提起過這個男人。
吳越表示,自己討厭和媽媽相處,不想聽到她源源不斷的要求,要過自己的生活。“我小時候媽媽不管,現(xiàn)在高三了知道要求我了。”吳越覺得自己的人生已經(jīng)毀了,而罪魁禍首就是這個整天在他面前哭的母親。
另一邊,母親也是一副沒有希望了的態(tài)度,她直言到:“沒辦法,他是我兒子,我得管他吃飯,但這樣的狀態(tài)持續(xù)了太久,他始終對我態(tài)度惡劣,我已經(jīng)覺得沒有變好的可能了。”
這個家庭怎么就陷入了放棄彼此的氛圍,青春期的叛逆能否被拯救?顯然,如果想變好,任何時候都不晚,任何人都沒有資格給一個人判“死刑”。母親的被動祈求,是非常錯誤的教育方式,她需要通過學習教育方法,伸出一只“拉孩子站起來的手臂”。
現(xiàn)在,彭華勇老師為青春期孩子的家長提供一些關(guān)于教育的方式方法:
第一點,父母別在用傳統(tǒng)思想管教孩子,如果父母把自己當作權(quán)威,甚至讓孩子害怕自己,那孩子很容易自閉,不會和父母傾訴。如果父母的權(quán)威方式是,用輕視的言語刺激孩子,那孩子的性格會急躁,喜歡悶頭自己做事,做不好便會脾氣暴躁。
小時候這些不好的性格可能會背著父母,但是到了叛逆期,生理心理的變好會讓他們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也不想控制,于是借此機會好好發(fā)泄,把長期對父母的怨恨,不敢向父母說的話全都以更加粗暴的方式表現(xiàn)出來。
第二點,父母只表達對孩子的要求,不聽孩子的輸出,雙方很容易產(chǎn)生思想矛盾。所以,不要嫌孩子小,就不聽孩子的心里話。不要對孩子說,“你是個小孩你有什么煩惱的”這類話特別容易讓孩子對家長失望,長期以往,會放棄和父母交流。
第三點,父母不要把生活中遇到的負情緒一股腦地發(fā)泄在孩子身上,更不能以為孩子小不會被影響的。父母要多帶領(lǐng)孩子感受積極、美好的東西,讓孩子對生活的眼光更遠一些,這樣孩子的自主學習意識也會更強。
第四點,不要把學習放在孩子的對立面、把成績當成唯一衡量孩子的標準。這種觀念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孩子本可以自己在學習中通過努力找到成就感,別讓孩子變得被動。不要給孩子灌輸“學習是為了爸爸媽媽”這樣的想法,孩子可能會因為孝順和良心學習,但是會增大孩子的心理負擔。
第五點,不要時時刻刻地和孩子說“你不吃飯不行,你不學習不行”,教育靠的是心理上的矯正,而不是耳朵一直被嘮叨。這會讓父母在孩子心里越加沒有威嚴。孩子有情緒,可以發(fā)泄,父母拿出正確的態(tài)度:我希望你好,希望你吃飯,給你空間,你好好想清楚,想溝通也可以溝通。然后父母就去做自己的事,在孩子沒有自殘自殺傾向的前提下,父母不必不停地逼迫孩子順從自己。
不要覺得“我讓孩子吃飯”是對的啊,那為什么不能堅持表達。因為現(xiàn)在的問題不是孩子吃不吃飯,而是孩子對父母有怨恨情緒或者孩子有錯誤的思想行為,在需要解決大事的時候,就不要揪著小事。并且父母要態(tài)度堅定,給孩子定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