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叛逆期到了(引導孩子走出叛逆期)
據社會學家研究發現,十六歲成人之前,孩童有三個心理突變期,三至五歲,從完全依賴至滿足訴求;七至九歲,從信賴父母至探尋自我;十二至十六歲,從獨立自主至對抗叛逆,年齡越大,其反差越大。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那么問題來了,叛逆期的孩子處處唱反調,時時怒懟家長,為什么說機會來了,恭喜家長呢?
家庭教育,首先是家長的自我教育
第一,一切從內部的打破往往意味著新生或突破。種籽破殼,發出新芽,才有草色青青,綠樹成蔭;古蓮破殼,鉆出箭荷,才有亭亭玉立,香遠益清;雞蛋破殼,啄出雞頭,才有嘰嘰呷呷,雄雞一唱天下白。
我們的孩子,三歲之前,完全依賴父母,等到學會了直言行走,語言溝通;他們發現了一個更大的空間,更新的世界,從而想掙脫父母保護丶照顧的束縛,難道不正是我們殷切的期盼嗎?只要換個角度去看成長,家長真的不必悲觀。
到了七至九歲時,我們的小孩,上了小學,他們接受了學校老師的教育和思想,有了對同學家長間的比較,對父母不再是仰望丶崇拜,甚至偉大的折服,這正是性格丶思想的塑造期,如果孩子情緒起伏,說明孩子的心智在成長,這個時候也是父母引導孩童性格丶品德丶教養等成長的良機。
智慧的家人多是引導,而不是限制。有時孩童的思維是線型的丶單純的,沒有成人的網狀丶多元思維,這并不沖突。
例如,家長希望小孩與成績好的同學同桌,同玩耍,但小孩有他們的志趣愛好,性情相投,家長用成人的功利或價值去判斷丶阻止丶粘合就未必正確。我們得引導孩子,在不看管之下給他們選擇的空間,尊重孩童是獨立的個體。
第二,父母是孩子的鏡子。著名教育學家克魯普斯卡婭說過,家庭教育對父母而言,首先是自我教育,學會做父母。
如果家長本身的世界觀丶人生觀丶消費觀就有問題,投射到孩子身上,那遲早會出問題。
我有個女親戚,丈夫在外跑運輸,錢賺了不少,卻很少回家;妻子天天在家打麻將,從小就抱著兒子打牌,有時高興了五十丶一百元給兒子去飯館吃,有時輸了錢,又罵兒子吵了她。
等到小孩上了初中,無意學習,兩口子先是埋怨對方,丈夫怪妻子沒管教好,妻子怨丈夫少了陪伴。有一天,上初二的兒子中秋節回家又聽父母在吵,將書包一扔,留下一張便條說:
你們倆個半斤八兩,沒錢吵,有錢也吵,這樣的日子煩夠了。我出外打工掙錢,省得你們天天為我吵,為錢煩。我離家行吧,但愿一家人不再彼此傷害。愛你們的兒子。
夫妻倆慌了神,一個放下了運輸,一個離開了牌桌,費了兩個月,才在工地上找回黑瘦的兒子。一家人抱頭痛哭。丈夫想明白了,錢掙再多,如果后院起火也背離了辛勞掙錢的初衷,改換工作后每天回家,不再跑長途;妻子也反省,是自己逼丈夫跑長途的,錢是多掙了,生活枯寂了借牌消遣,卻疏忽家人。
兒子呢,在外吃盡了苦頭,才領悟到父親在外掙錢不易,沒文化掙錢辛苦,于是回校發憤讀書,最后考上重點大學。一家人和睦相處,上賢下孝。
人都有自我保護的本能,人不愿意聽別人無端的指責;喜歡被鼓勵,喜歡被贊美是人的天性。家長意識到了自我的不足,承認自己的缺陷,不僅不會喪失權威和威嚴,反而因有自我批評丶自我反省的勇氣,讓孩子覺得父母是真心的愛自己,在平等中找到自信和關愛,那孩子也會改正自己錯誤。
第三,有的父母,以愛的名義教育孩子,以成人的思想約束孩子,往往心有余力不足。忽略孩子的訴求,一味想控制孩子,結果事與愿違,孩子怨懟,家長心累。
有的孩子一上初中,他們對父母不再仰視,以前覺得父母無所不能的依賴感消退了,他們生活圈子丶活動半徑丶生活閱歷丶社會認知等變大變強了,自主能力也隨之提高。尤其是十二至十六歲,一旦進入高中,他們接受的新知識,新資訊等與父輩迥乎不同。
這個時候,粗心或認知不夠的父母如果不能與時俱進,提升自我,依然用小屁孩的眼光與子女相處,以家長的威嚴和權威去約束丶控制,代溝就會產生。有的家長態度粗暴,不妥協不溝通,結果必造成沖突升級。
如此一來,有的父母會很失落,甚至驚慌失措,便會加強控制,從經濟上打壓,又或者動輒指責丶喝斥,甚至在語言暴力后又粗暴地懲罰。
這不僅會失去孩子的信任,破壞親子間的感情,甚至直接導致對抗升級。孩子反抗丶叛逆,家長嚴厲;孩子更反抗更叛逆,家長更嚴厲的惡性循環。這是父母的認知產生了嚴重的偏差。
孩子是父母的心頭肉,但不是物件,父母應平視,平等地對待成長中的孩子,做他們生活上的導師,學習上的益友。
允許孩童犯錯,嘗試放手,讓孩子在錯誤中成長,畢竟閱歷是成長的財富,在學走路,在學游泳的時期,哪個家長沒摔過跤,嗆過水呢?
人生的路是一場馬拉松,不是百米沖刺。學習成績重要,但還有學習能力丶善良共情丶自我控制丶和群互惠等綜合素質更重要,一旦缺失了這些,從學校畢業后在人生的事業丶家庭丶婚戀等方面難免碰得頭破血流。
中國第一神童寧鉑就是典型的例子,他的父母,從小對寧鉑學習管教嚴格,他二歲半會背三十多首毛澤東詩詞,四歲會翻閱中醫藥書,十三歲因成績優良上了中國科技大學,十九歲當教授,但生活自理能力差丶人際交往情商低等短板,限制了他的發展。
他與妻子在孩子的教育上嚴重分歧,家庭失和;也曾與父母在選專業丶擇職業上唇槍舌劍,最終覺得生活無趣,拋妻別子,怨父恨母;2003年,年僅38歲的寧鉑竟在五臺山出家為僧。這是父母的初心嗎,這是父母安排的人生路?這沉痛的教訓難道不能引起父母的深思嗎?
第四,馬云說,孩子的育比教重要,品性比成績重要,會學習比分數重要。
因為在社會上打拼,逆商重于情商,情商重于智商。灌輸教育,重了知識,卻弱了能力。上了名校,不等于有好工作,有了好工作不等于能賺到財富,有了財富更不等于擁有幸福。只有健全的體格丶健康人格丶幸福家庭,還有能創造社會價值的能力,才是快樂人生的根本。
愛孩子,應像太陽一樣的天天給予光和熱
黑格爾說,所謂的輝煌人生,不過是欲望的囚徒。人們常常不去珍惜自己擁有的東西,卻對得不到的東西念念不忘。
孩子,才是老天賜給家長最大禮物。面對叛逆期的孩子,家長應該多些耐心去傾聽孩子的內心情感,理解孩子的生理變化丶自我意識丶思想獨立都是成長的必經之路。如父如兄如友,幫助孩子解決困惑,引導孩子走出青春期的苦惱丶焦慮,才是成功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