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應對孩子的任性和發脾氣(孩子任性耍脾氣怎么辦)
同事家孩子林林是個非常任性的孩子,有什么事不依著他,就會撒潑打滾,連哭帶鬧。對此同事拿林林是一點轍也沒有。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林林特別愛吃糖,只要家里有,無論同事藏得有多嚴實,他都能從角落里給翻出來。
同事經常教育林林說,糖吃多了會蛀牙的,嚴重的話就得去看牙醫了。可這些話林林根本聽不進耳朵里,仍然我行我素,他自己想吃的時候能一連吃好幾塊。
對此同事也不敢在家里儲存糖了,林林想吃的時候一個也找不到,就會大哭大鬧,非得讓同事去超市給他買不可。
在平時,林林也常常會任性胡鬧,同事越是訓斥他,他越是來勁。
出去外面玩,只要是林林認定的玩法。他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玩滑梯就必須得玩,大人哄也不管用。孩子怎么會那么任性呢?同事不知道該怎么辦才好了。
孩子任性不聽話時,有的父母往往也會出現一些不理智的行為,有的向孩子妥協,有的對孩子放縱自由,有的采取打罵的方式對孩子嚴加管教……
殊不知,這些做法容易使孩子產生逆反心理,會更加助長他的任性行為。
一、導致孩子任性的原因有哪些?
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都會經歷任性這一階段,這是心理成長非常重要的一個環節。
說到孩子的任性,也就是任何事情都必須按照他自己的意思去做,稍微有一些不滿意,孩子就使用各種儲備“武器”,來讓咱們“屈服”。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任性是個性偏執、意志薄弱和缺乏自我約束能力的表現。孩子任性的心理得不到糾正的話,會妨礙心理的正常發展。
因為任性會導致無法正確認識和判斷事物,個性固執,不明事理,妨礙生活能力的發展,不善與人交往,難以適應環境,不被別人接受而陷入孤獨,經不起生活的考驗和挫折,對孩子健康成長不利。
那么導致孩子任性的主要心理原因有哪些呢?
1、孩子處于“叛逆期”
2歲左右的孩子處于第一叛逆期,正在形成自我意識,主要表現就是什么事都要按照自己的要求來做。
這在父母看來,開始溫順聽話的孩子到了這個階段會變得不聽話、調皮。
比如,在孩子吃飯時,雖然勺子用得不好,但是他也要自己吃飯,如果父母不讓他做,他就會哭鬧。盡管這種反抗在不同的孩子身上表現程度不同,卻是一種普遍現象。
“叛逆期”是孩子正常的心理發展過程,如果順利度過,對孩子的心理健康和成才都大有益處。
2、父母對孩子的溺愛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要求都百依百順,甚至有些是無理的要求,可是在遇到一些事又不能依從時,就會粗暴地禁止。
記得去年冬天,在商場,碰見過一個男孩哭著非要吃冰激凌,男孩的父母不答應,于是男孩一個勁地哭鬧,男孩父母氣急了,大聲的呵斥了一頓,最后沒有辦法,還是妥協給男孩買了。
就像這種情況,孩子遭到突然的反對,情緒轉不過來,就大哭大嚷,甚至有的會賴地打滾。有的父母一看孩子鬧成這樣就依了他,這就導致孩子會愈來愈任性。
3、家庭教育的不一致
這也是養成孩子任性性格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家庭中經常看到這樣的現象,父母之間互相推卸責任,當孩子哭鬧耍賴時,爸爸說是媽媽慣的,媽媽說是爸爸寵的,或者爸爸媽媽說是祖輩們溺愛的等等,孩子被夾在其中,但是他很快就會發現總有一方是對自己有利的,他會立刻意識到無論怎樣鬧,都會有大人出面來幫助自己達到目的,于是更加為所欲為起來。
這種家庭教育的嚴重不一致性,是造成孩子任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培養孩子懂事不任性,父母這樣做
兒童教育專家金伯莉·布雷恩說:“孩子任性、發脾氣是因為他們的生理和情感的發育超過了自身的溝通能力。”
對于那些偶爾情緒失控一次的孩子,父母會細聲細語地安慰。而那些一天能失控幾次的孩子, 父母對孩子的情緒問題早已失去耐心,要么是大吼孩子不準哭,讓孩子憋回去,要么是長篇大論說道理。
對于孩子的任性哭鬧,我們最終的目的是疏導孩子的情緒,不讓它淤積為不良個性。
1、孩子任性要冷靜處理
在孩子發脾氣時,不要呵斥孩子,因為孩子有自尊心,需要得到尊重。
待孩子平靜下來,再和他講道理。我們在講話時要堅定、平靜,不要祈求或威脅,更不要高聲叫嚷。
2、處理好孩子“第一次”的任性行為
對于孩子的“第一次”任性的行為,我們要處理好,比如孩子的第一次打人,第一次扔東西等行為,要馬上處理,對孩子講不能這樣做的道理,或者用眼神、搖頭表示不滿。
記得我女兒一歲半那會,有一次玩得高興了,她連著打了我兩下,我告訴她,可以用手摸一下我,也可以親親媽媽,再后來女兒每次用手想打人的時候,我會抓住她的手,告訴她,可以摸摸別人,打人是不對的,慢慢地,女兒明白了,打人是一種不好的行為。
3、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宣泄
每個孩子發脾氣的表現不一樣,我們可以在保證安全的情況下,讓孩子的情緒得到宣泄,并且達不到要挾你的目的。
比如,有的孩子打滾,我們可以干脆拿一塊墊子,讓他打滾,等他“鍛煉”完身體,感到累的時候就自動停止了。
4、給孩子一個明確的界限
在孩子的日常行為中,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個明確的界限。
我們平時與孩子建立“約定”時,應該與孩子一直遵循約定,保持連續一致是規律的一部分,有助于建立健康的界限,而健康的界限有助于樹立孩子的安全感。
三、改變孩子不好的行為,培養孩子好性格
發脾氣、叛逆、愛生氣、聽不進道理等,我們都曾或正在因為孩子的各種狀況而煩惱、困擾,甚至抓狂,許多的親子之間的沖突由此而起,嚴重背離了我們愛孩子的初心。
俗話說,性格決定命運,細節決定成敗!養成孩子的好性格,一定不是各種“耳提面命”。
6歲以前,性格培養是重中之重。老話說,“三歲看老”,學齡前是寶寶智力高速發展的時期,也是性格引導的關鍵時期。
培養孩子好的性格,帶給孩子的將是生活和學習上的雙重順利。
推薦這套《小豬呼嚕性格養成繪本》,以繪本的形式,培養孩子好的性格,包含十大主題優秀品質培養,平時不小心就冒出的小脾氣,遇到它都會收斂很多。
一套共十本,講述了十種急需解決的問題。簡單明了的小豬形象,孩子看了就會愛不釋手。
翻開內頁,酷酷的小豬,正發生著我們日常常見到了的難題,它都是怎么解決的呢?
◇ 遇到問題,哭是沒有用的,正確地表達自己的想法、訴求,學會與人溝通,才能最終解決好問題。
◇ 孩子情緒暴躁,沒有耐心,很多時候都是因為沒有耐心造成的,心急做不好事,這是我們從小就應該告訴孩子的道理。
◇ 孩子亂發脾氣時,就會動手打人,告訴孩子這是不好的行為,只有文明,友好的寶寶,才更受大家歡迎。
◇ 要想事有所成,就要專注、不分心,不管在學習上還是在生活上,專注一點,會事半功倍。
◇ 愛吃飯、不挑食,營養均衡才能身體棒,這本書專為那些挑食的寶寶準備的,看小豬這么愛吃飯,寶寶一定也會跟著不挑食的。
性格養成無小事,和智力發育、身體成長一樣重要,希望我們的孩子不僅身體健康,而且心里陽光。
抓住孩子的性格形成敏感期,改變孩子不好的行為,幫助他們養成一個良好的習慣,塑造一個好的性格。這是父母給孩子最珍貴的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