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不聽話揍不揍,揍一頓就老實了
我兒子小的時候由于是老人帶,他們總說孩子要聽話,要懂事,是我們對他的要求太嚴了,而他卻自創了一套“家庭法”——不打不成器,要聽話!
可是事與愿違,孩子很少在我面前頑皮。上小學后,總是把作業拖到很晚,我催他就拖,催了很久,發現他也不著急,還是磨磨蹭蹭。有時候我把他吼一頓,他哭著臉瞪著我說:“媽媽,你吼我啊,我才不哭呢!”聽完他的話,我心疼的眼淚都快流出來了。這個“不聽話”的孩子,真是讓我頭疼不已!他怎么就這么不懂事呢?
孩子叛逆厭學怎么辦?父母如何幫孩子提升學習內驅力?
第一步、家長的認知觀念,穩定自己的情緒與能量場,能靜下心分析導致孩子叛逆厭學原因;
第二步、家長調整與孩子的溝通技巧,減少嘮叨,學會用我信息、GROW溝通、NLP親子溝通等溝通技巧引導孩子;
第三步、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厭學情緒的疏導;提升孩子學習的自信心與成就感等;
第四步、協助孩子處理好師生同學關系;讓孩子有良好的學習環境;
第五步、引導孩子的學習方法,學習動力,學習目標等,讓孩子提升學習責任心與學習效率。
點咨詢免費領取《如何改善孩子叛逆厭學》的電子書
其實啊,每個孩子都會經歷這個階段,而這段時間,也是孩子們性格形成的關鍵期,而且這個時期一旦錯過,對孩子今后的性格成長會造成非常大的影響。
1、孩子的人生觀
孩子的三觀和世界觀還沒有成熟,有時候,孩子覺得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他們總是希望自己是中心,如果父母也是中心的話,就會把孩子放在首位。
如果父母喜歡別人家的孩子,孩子會更加的有壓力,導致孩子變得不自信,甚至覺得自己很差勁。當父母總是將自己的孩子與別人家的孩子進行對比時,勢必會讓孩子產生自卑心理,覺得自己比不過別人的孩子。
2、父母的想法
很多父母在教育孩子的時候,都會比較的考慮到孩子的感受,他們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是最優秀的,他們希望孩子能夠努力的學習,在學習的過程當中不斷的取得成績,而且要一直的取得好成績,而且一旦孩子達不到自己的期望就會非常的失望,所以他們會要求孩子能夠得高分,甚至是要在別人面前出人頭地,想要在別人面前樹立自己孩子的威信,這樣的做法會讓孩子產生很大的心理壓力,從而導致他們會產生強烈的叛逆心理。
3、父母過高的期望
有的父母對孩子的期望值過高,他們在孩子身上寄予了過高的期望,就會說出一些過度的話,來威脅孩子,而且經常這樣會對孩子造成孩子心理壓力,久而久之會使孩子心理壓力過大,對學習產生厭煩的心理,從而產生焦慮、恐懼的心理,長此以往,孩子會產生厭煩的心理。
4、外界環境影響
一些孩子由于父母的原因而產生厭學情緒,在學習上得不到任何成就感,孩子便無法樹立起自信心,從而容易產生厭學的心理。
5、人際交往不良
孩子沉迷于手機,打游戲會變得很少與人交流,從而拒絕交流,拒絕交朋友,一旦被手機上的游戲吸引,孩子的性格就會變得越來越古怪,導致很多父母無法和孩子進行正常溝通,孩子的時間長了,他們與人交流就會變得越來越少,長此以往,孩子很容易產生自閉的心理,甚至將自己封閉起來。
6、叛逆心理
孩子在擁有手機的擁有手機后,他們會通過手機來增長自己的社交能力,家長想要完全禁止孩子玩手機,這時候的孩子就會表現得叛逆,甚至會和家長吵架。
二、 手機對孩子的危害
1、手機損傷腦神經
孩子的生理構造和生理形態與成人不同,手機、平板電腦等無線電設備產生的電磁波輻射對兒童神經系統的傷害遠大于成人,過度接觸電磁波輻射對兒童健康狀況和認知力會產生一定影響。
2、手機耽誤孩子學習
喜歡玩手機的孩子,習慣了手機帶來的輕松愉悅的信息,對知識學習感到枯燥乏味,學習成績下降,受到指責后更需要在手機網絡里找到慰藉,形成惡性循環之后,孩子逐漸喪失求知欲,產生厭學情緒。
整天沉迷于手機世界里,花費在學習上的時間、精力自然就少了,久而久之,學習成績必然下滑。
在中國家長還在縱容孩子玩手機的時候,
看看法國出臺了一個什么舉措?
禁止中小學生在學校使用手機!
新法案規定,學生在整個校園和教室都不得使用手機;
據統計,12-17歲學生手機的普及率已經達到90%;
中小學生禁用手機是馬克龍上臺后提出的重要舉措之一;
法國教育部部長宣布,這一舉措將在18年9月開始實施。
想想時代真的變化的太快,以前我們小的時候沒有手機不會出現這種問題,現在越來越多的中小學生過早的帶上了近視鏡。
其實不光法國,歐洲很多國家也陸續出臺相關政策,雖然我國還沒有任何針對中小學生手機使用禁令,但希望家長引起重視!如何引導孩子合理使用手機、防止孩子過度沉迷手機?
我想,不同年齡段的孩子應該采取不同的干預措施。
1-3歲:盡量不讓孩子接觸手機
主要原因有二:
1.幼兒的視網膜要到12歲才能發育完善,在此之前都應該盡量少接觸手機類電子產品。
2.兩三歲接觸電子產品(手機游戲/電視)越多的小朋友,在七八歲發生注意力障礙(比如多動癥)的可能性也越大。
正確做法:
1.父母盡量不在孩子面前玩手機,多與孩子互動、主動更新孩子的玩具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