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孩子進入叛逆期(14-15歲孩子叛逆期怎么處理)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說起叛逆期相信很多家長都不陌生了,在孩子的叛逆期里,如果問孩子的叛逆哪個階段逆反心理最突出?蘭媽認為,這個階段莫過于12-15歲的青少年孩子了,這幫孩子這個階段說懂事、還乳臭未干,別看有些孩子的個子甚至高出父母一個頭,實際上孩子始終是孩子、做出的事情都是卯足了勁幼稚。
小姨家的兒子濤濤就是這樣一個孩子:
大約三年前回老家探親的時候,剛巧碰到小姨正在滿大街尋找她那13歲的小兒子濤濤,聽說因為這孩子對小姨撒謊、明明是要錢充游戲卻偏偏說學校要買輔導教材,小姨實誠了半輩子自然是不允許自己的孩子滿口謊言,于是在濤濤放學回家的時候就進行了一番說教。
結果,還未說兩句濤濤就憤怒地說“煩死了”、然后摔門而去,到了晚上還沒有見濤濤回家的小姨著急了,發動周圍的親戚都幫忙找孩子,一個小縣城盡管面積不是很大、但藏匿的地方還是很多,直到第二天小姨一家報了警、發了同城尋子信息,最后信息在家長群擴散的時候,有一位學生家長聯系到了小姨,原來濤濤在憤怒離開家之后就直接到同學家里面住了一天。
后來,得知濤濤安然無恙的時候小姨的整顆心跟著放了下來,去接回濤濤的時候也沒有脾氣,因為她害怕、害怕孩子一個人在外邊遇到了什么危險,被接回了家的濤濤似乎也沒有意識到自身的錯誤,據說有一次打游戲正激烈的時候小姨打掃衛生不小心讓家里面斷了網,結果濤濤為了那把沒有完局的游戲嚎嚎大哭了十幾分鐘。
聽著這段故事回憶,說實話我的內心五味雜糧,一方面是可惜濤濤大把時間用來沉迷游戲,另一方面是感嘆小姨跟濤濤那緊張的母子情,尤其是小姨那“沒辦法,一說話就嗆嗆”的無奈,讓我一時間對孩子的教育、尤其是叛逆期的孩子有了新的考量,那就是叛逆期里的“危險期”-越嚷嚷情況越糟糕!
而叛逆期里的“危險期”一般都是14歲左右的樣子,這是因為12-15歲的孩子是屬于青少年的叛逆,這類孩子還有著以下幾種心理描述:
1) 自我滿足感、意識感比較強,別人不讓做的事情偏要去嘗試
2) 承受能力有限,一遇到困難就容易頹廢,易出現消沉、冷漠等負面情緒
3) 只喜歡聽好話、不喜歡壞話的自負心理強
4) 情緒容易暴躁,喜歡尋求刺激、通過發泄滿足自己的情緒
圖片來源網絡
12-15歲的孩子是青春叛逆期的“危險期”、也是最佳塑造期,這個期間的孩子最需要父母的陪伴和開導,想要安全度過這個“危險期” 家長要多做以下這4件事情:
1、 說得多,不如從環境上給足孩子安全感
在尋常的家庭教育里,大部分緊張的親子關系都是由于溝通環境有缺陷,比如以下幾種溝通情節:
“快快快,一會上學遲到了”
“你已經看了2個小時電視,說好的1個小時呢?”
“這點飯吃了一個小時,你做事情可真墨跡”
“看看時間,都幾點了還在看電視,你明天想遲到嗎”
……
看看以上幾種溝通情節是不是覺得非常熟悉?實際上這些溝通情節都是大部分家庭的真實情況,也側方面突出了親子相處的環境過于苛責、嚴厲,就像是上司和下屬之間的命令與被命令關系,這樣的環境放在成年人身上都壓抑得難接受又何況是孩子呢?
所以說,當我們跟孩子的關系過于針鋒相對時一定要反思所處環境,學會接納并且理解孩子讓孩子在環境里感受到被愛的安全感,孩子的叛逆期是短暫、也是階段性的,父母的理解和包容就是最好的感染力量,當孩子被尊重、被包容時,未來的他們也會在這樣的溝通環境影響下對家長回饋同樣的接納和尊重。
2、 遇到問題時,情緒不要太極端化
很多家長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遇到問題通常都比較急躁,有些孩子話還沒有說完、家長就率先發火,這樣不理智的情緒狀態也會影響孩子的情緒,這是因為在和孩子溝通的時候家長對自我情緒難以控制,對孩子的了解也缺乏理解和耐心,這種極端化的情緒將會是孩子叛逆里的直接導火線,因為良好的教育包括和平的溝通都需要和平的心態作為前提條件。
所以說,家長們在遇到問題的時候一定要穩住情緒不要太極端化,哪怕孩子本身亂發脾氣、情緒焦躁也不要面對面去硬碰,如果情緒真的很難控制我們可以在關鍵的時刻“停戰”,給孩子一個發泄的空間,也給自己一個調節情緒的轉折點,待情緒好轉后再去溝通、而良好的情緒狀態自然也就促進了教育效果。
3、家長的陪伴是最好、也是最長情的告白
關于青春期孩子叛逆的“危險期”過渡,家長還一定要明白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活動,尤其是正處于針鋒相對的矛盾期,孩子的心理活動通常都是矛盾和混亂的,我們也永遠不要指望他們會像大人一樣去理智、友好地處理問題。
一般來說孩子的矛盾源很多時候都是在失敗里產生的,甚至是非常痛苦的焦躁情緒,而此刻的孩子也最需要家長的陪伴和開導,但這里的陪伴最好是體現在無言教育方面,因為除非是一語正中下懷的話,否則和孩子的對話就會在矛盾和混亂里越來越復雜糟糕,陪在孩子的身邊輕輕地拍拍孩子,告訴他:“不要難過,爸爸媽媽一直都在你身后”,這種無需要言語的情感陪伴是最好、也是最長情的告白。
4、關愛是好事,但不可過于保姆、管家形式
關愛孩子是每一位為人父母者的本能反應,但關愛也要掌握好技巧和方法,任何關系的相處,可以說都適用于“距離產生美”這句話,家長和孩子之間的相處也應當如此,但現實告訴我們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關愛都體現在操控方面。
比如“你還小等長大了就自然會了”,這種看似在保護關愛孩子實際上是在限制孩子的思想和上進心,父母的關愛也需要適可而止不可過于保姆、管家形式,過度參與的關愛,反而會在渴望自由里 激起孩子的反叛心。
如何正確關愛孩子這也是有技巧的?比如以下幾種溝通模式:
“發生了什么事情嗎”
“我可以和你一起這樣做嗎”
“你可以這樣做,也可以嘗試一下另一種方式”
“這件事情你做得真棒,來,擊個掌”
“勇敢一些去嘗試吧,爸爸媽媽會在身后一直鼓勵著你”
陪伴孩子、和他們溝通,最簡單長情的方法就是該鼓勵的時候鼓勵;該贊美的時候贊美;該建議的時候建議;不過分、不夸張也不溺愛;這就是緩降青春期“危險期”的簡單有效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