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孩子的青春期叛逆需要家長怎樣進行引導和幫助?(家長和青春叛逆期的孩子相處,應該注意什么問題)
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他的心理發展特征是自我同一性與角色混亂,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孩子心理建設的直播課里面有詳細的講解,面對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家長如何系統的去幫孩子做好心理建設,陪伴孩子順利度過青春期,這是每一個家長必學的課題,家長你認可嗎?
青春期的叛逆是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幾乎大部分的家長多少都會有感覺到了初高中,原來那個對自己無話不說的孩子已經同自己有了隔閡,而這種隔閡好像怎么也不能消除。
每一天的工作明明已經要付出許多來養家,沒想到回到家,那個自己一手養大的娃娃,卻變了一個模樣。這里既有因為成長帶來的生理改變,也有因為生活觀念的變化導致的心理改變。
我的孩子發生了什么?
都說21世紀是信息世紀,即將到來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是信息革命,可是這簡簡單單的信息,這么久能導致變革呢?
“今天晚上六點吃飯”這是一個信息,這樣的模板會套用在很多場合,一個時間加上一個行為,就可以把一天規劃出來,信息的作用可見一斑。
今天早上起床吃了雞蛋和面包,上午上英語課,學到雞蛋是egg,面包是bread,可是最為家長,并不清楚今天孩子學了什么,這兩者之間是中文和英文兩種語言的聯系,簡單的聯系可以深刻的變革,因為家長就不能想到,在第二天平平無奇的早飯時,孩子想的就不是好不好吃,而是英語的有趣。
這還真是一天的小變化,隨著時間的推移,這叫隔閡怎么能不存在?更何況互聯網將各種信息傳遞,永遠都不知道孩子在玩手機、用電腦的時候,又汲取到了怎樣的信息,長此以往,見聞的不同,造就三觀的改變,隔閡更加根深蒂固。
所以,孩子的內心被大量不可管控的信息沖洗,看看現在的人工智能,在大量數據的喂養下,也能成為像阿爾法狗的強力圍棋機器,而人的思維比機器復雜更多,盡管許多數據如浮光掠影淺入淺出,可思維海洋下的暗流涌動會把孩子進行鑄造和重塑。有的成為了天才,有的卻沒有理想的結果。
我的孩子怎么就變了?
成長不是突然間的變化,就好像化學反應,在你能觀察的范圍內,可以看到反應前反應物的各項狀態,能看到生成物最后的各項狀態,可是其中的反應機理就需要更加高深的化學反應原理來解決。可是哪怕用目前頂尖所謂的飛秒化學(飛秒,千萬億分之一秒,可以以飛秒為單位觀測化學反應),這化學反應原理仍舊不能展現真身,只能通過一個有一個的學說來認定它酒究竟發生了什么變化。
孩子的成長也是潛移默化的,隨著身高的增加,對待世界的認識也會成長。譬如說,今天在學校學到《變色龍》里的奧楚蔑洛夫,回家看動畫片的時候,就可能把自己的認知套用到某一個角色,又加深了對一類人的理解,這種認知的關聯性是很難界定的,把兩類明明不想關的話題聯系到一起,家長怎么可能和孩子沒有隔閡?
這種變化可控嗎?答案當然是不可控,但是可以影響,在化學反應里,你加入了什么,通過一系列不可知的分子變化,可以得到目標產物,思維的產生也是如此。每日在學校習得什么,每天在家長身上看到什么,每天在互聯網上瀏覽到什么,都會切實表現在孩子身上。正所謂“知識改變命運”,不僅僅是能力技巧的提高,還有思維方式的長足進展。所以應該營造一個有益于孩子成長的環境,才能正確引導孩子的成長。
我自己該怎么辦?
1從自己做起,從需求端管理
教育并非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古時總說“書香門第,官宦之后”,成長環境才是最為重要的,有的時候就要從家長自己做起。
回想一下,作為家長,自己有沒有過年少輕狂?看著鄰班的女生不敢說話?還是看見喜歡的衣服挪不動腳?你有過的,孩子可能在未來也會有,當時的你可能并不知道該怎么做才是最好的選擇,放到現在,就可以在去超市購物時告訴孩子,把自己需要的購物清單拿出來,要做到合理安排,只按照清單來購買,從需求角度限制孩子的肆意成長。
也可以在處理人際關系的時候,告訴孩子什么是喜歡,為什么喜歡,是看中他或她身上的優點?還是看中漂亮的衣服?還是贊嘆他在同齡人出色的表現?不管是哪一樣,都是值得去學習的優點,可能會說漂亮的衣服是攀比,但也可以是穿搭審美,用發展的眼光看孩子,要相信,自己的孩子還是隨自己。
2用青春說事,溝通消融隔閡
家長除了曾經的糗事,還有那光輝的過去,告訴孩子,在我像你這么大的時候,也有過種種如何,我們不可能對孩子有絕對地透徹的了解,只要在人生選擇的大方向上持有部分話語權即可。
青春就是要成長,成長為一個可以獨當一面的時候,那就是家長了,青春可以試錯,因為獲取的信息是不全面的,沒有人可以做到完美,把控信息因素的影響,帶入自己青春的想法,從孩子的角度想問題。
今天的奧楚蔑洛夫可與孩子交流為什么說奧楚蔑洛夫是變色龍;也可贊賞一下孩子對游戲勝利的喜悅,認同對勝利的渴望,再引導孩子走向人生的勝利,把握住了溝通的方法,就管控了“信息流”的內容,把更有價值的內容傳遞下去,像種子一樣,成長發芽,逐漸成為參天大樹。
3給孩子相對的自由空間
把控孩子的需求,從需求引導孩子,把控孩子的信息流,把更有價值更有意義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傳遞下去,這是暴力控制嗎?這是棍棒底下出孝子嗎?這不是!
孩子是有自由的,因為成長就會帶給孩子完整的人格,而為了讓孩子明白完整的人格是什么樣的形狀(家長的樣子),就要在培養人格的時候,就要在孩子成長的時候,把未來告訴他。切實做到把孩子當成一個有完整人格的人來看待!
在非必要關頭,允許孩子選擇早上是豆漿還是牛奶,允許孩子今天是先寫英語還是先寫數學,允許孩子今天是看動畫片還是打游戲,允許孩子今天開始對自己負責。
從青春的角度出發,讓孩子也有完整的人格,從青春的角度出發,用溝通來消除與孩子之間的隔閡,從青春的角度出發,用心育兒,也望子成龍。祝愿大家美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