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出口成臟怎么辦(學生出口成臟怎么辦這一現象)
關于孩子說臟話的問題,相信有不少家長都會覺得如臨大敵。
生活習慣可以看出一個人的綜合素質與動手能力,所以培養孩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每一個父母應該承擔的,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中華傳統家庭教育直播課里,會系統的講解如何培養孩子的勤與儉,讓孩子能夠按社會準則來去生活,將來出社會工作40年當中,才可以更好的適應社會。
“好的不學,壞的分分鐘就學會了,而且還學的惟妙惟肖……”
“你越不讓他說,他越要說!”
這是不是你家孩子遇到的狀況?
《噓,埃爾伯特》
《噓,埃爾伯特》就是這樣一本關于孩子說臟話的繪本,非常適合3+的親子家庭進行共讀和探討。
故事的開頭,小埃爾伯特在一個聚會上聽到了一個從來沒聽到過的詞兒,它“很難看,裹著又黑又硬的毛發”。小埃爾伯特一把抓住了它,塞進了自己的褲兜。
一開始,雖然它把自己變得小小的,飛進了小埃爾伯特的嘴里,但小男孩其實并沒把這個詞兒放在心上。可是隨著場景中發生了一些不可控的變化,場面越發混亂,直到最后一把大木錘砸到了小埃爾伯特的腳趾上……
那個壞詞兒一下子從小埃爾伯特的嘴里爆發了出來,嚇壞了在場的所有大人。這個畫面,是不是有點像《我變成一只噴火龍》里面那團熊熊的烈火?
媽媽當然更是氣壞了,她懲罰小埃爾伯特用肥皂洗嘴巴。可是那個壞詞兒走了嗎?并沒有,它正趴在小埃爾伯特的肩上壞笑呢。
于是無計可施的埃爾伯特想到跑去找一位會魔法的巫師,他“把閃閃發光的詞從抽屜里拿出來”,然后混合著其他的材料,烤制了一個美味的蛋糕給小埃爾伯特吃了下去。那個丑陋的詞兒縮成了一只跳蚤的大小,從埃爾伯特嘴里跳到了他的領結上。
接下來,宴會上又發生了一場大混亂,不偏不倚,那個大木錘,又砸到了小埃爾伯特的大腳趾……小埃爾伯特氣壞了,臉憋的通紅,終于爆發了一陣匪夷所思的大喊:“我的星星!雷鳴和閃電!老鼠和藍色的火焰!痛苦的貓!滿身皰、亂跳的癩蛤蟆!哎喲天哪!”
我想這大概是孩子們最喜歡的片段吧,有點無厘頭,又幽默生動,更讓人長舒一口氣。
那個壞詞兒溜走啦,所有人都很開心。
故事圓滿的結束了,問題也完美的解決了,那么,你心中的困惑呢?
什么是臟話?
我們所謂的臟話,通常指脫離了約定俗成的語境,將日常生活中不被允許、不被釋放、不被接收的,人性中粗魯、低級、下流、齷齪、狹隘、惡毒、膽怯、情緒化失智的一面以說的方式表現出來。
通常說臟話的人內心會有一種宣泄感,而聽到臟話的人,感覺一定不會愉快。就像小埃爾伯特聽到的那樣,“很難看,裹著又黑又硬的毛發”。我非常喜歡這種視覺具像化的描寫,一個不好的詞兒,似有若無輕飄飄的浮在空中,又有那么一點點令人如鯁在喉的感覺。
有的家長會說,我的孩子特別喜歡把屎尿屁掛在嘴上,這多不好聽啊。那么,屎尿屁算不算臟話呢?其實,隨著幼兒從口欲期向肛欲期的轉變,對屎尿屁感興趣是2-4歲的孩子非常顯著的特征,但如果把這種“興趣”上升到對他人的言語攻擊,那就是需要關注和解決的問題了。
臟話從何而來?
孩子是天生的模仿者,他們會竭盡所能的模仿和學習身邊接收到的一切,環境,正是我們孩子語言的源泉。如果你的孩子突然開始說臟話,我們不妨回想一下,自己最近有沒有在孩子面前流露出一些不當的言行舉止,或者孩子的周遭環境,是否存在不良的語言來源。
至于如何幫助孩子規避或減少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我們的關注點其實更多應該放在孩子行為背后的動機和緣由上。
孩子為什么說臟話?
當孩子說臟話的時候,我們除了需要反思一下環境的因素,更需要關注的是孩子的情緒因素和行為動機。
有時候孩子可能只是在尋求關注。還記得那個吊兒郎當一臉不屑滿嘴跑火車的小哪吒嗎,在他漫不經心玩世不恭的背后,隱藏的正是對缺失的父母陪伴的極度渴望。
還有的孩子其實只是不懂得如何正確的發泄情緒,就像埃爾伯特中那個神奇魔法師說的:“有時候,我們需要一些感情強烈的詞來表達我們的感受!”
怎么辦?
首先,當了解了孩子的行為動機之后,我們需要給與孩子正確的情緒引導和疏解,與其訓斥孩子“不要做什么”,不如告訴孩子“你還可以做什么”。不妨學一學書中那個神奇的魔法師,和孩子一起去制作一個屬于我們自己的“魔法蛋糕”。
其次,作為家長的我們,有時候可能也要學著去“忽略”和“放手”,轉移孩子的關注點。有一個身邊朋友的例子一直讓我印象深刻:父母有一天開車帶孩子外出,路遇堵車焦急等待的時候,爸爸脫口而出了一句“我X”。沒過多久,孩子嘴里也吐出了一句“我X”……聽到這話的父母心中一驚,面面相覷,但他們并沒有暴跳如雷的當即制止,反而故作淡定的假裝沒聽見,各忙各的去了,孩子重復著嘟囔了一會兒,發現父母都并“不在意”,自討了個沒趣,也就不再“口吐芬芳”了。
其三,我們的確沒辦法規避孩子成長環境中的各種負面來源,但至少我們可以通過言傳身教,讓孩子們理解什么是不禮貌的“臟話”,學會去尊重他人,尊重自己。
你家孩子說臟話嗎?幾歲開始說的?關于孩子說臟話,你有什么想法和建議呢?
歡迎后臺留言,我們一同探討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