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的和孩子溝通的方法(這樣和孩子溝通最有效)
溝通有技巧嗎?有,用對技巧,和孩子說話會更有效。
親子關系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孩子能否身心健康的成長,所以如何父母如何去處理好親子關系,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這會涉及到親子溝通的技巧,親子之間的權利與責任等,左養右學教育賴頌強在講如何提升親子溝通技巧三大課程,分別是NLP親子溝通,高效能親子溝通,GROW溝通等,家長你學會運用哪些?
情緒一出口溝通基本無效
為什么說了那么多遍,孩子卻總是不聽。
大概率是因為家長一出口就錯了。
早上女兒吃飯太慢,看著她用一只手來扶碗吃飯,我立刻提醒到,兩只手端著喝吧。沒想到她的手一哆嗦,碗里的棗糊有半碗灑到了桌子上,還有一部分倒在她的校服和凳子上。
著急夾雜著生氣,我立馬就吼了出來:你怎么回事,吃飯都撒了,你看看你的衣服。
其實我吼她的時候,已經意識到了這樣的溝通方式是不對的,但是話一出口,加上情緒上頭,匆匆地讓孩子吃完飯走了。
事后,回想起來發現,這的確是一次失敗的溝通。因為這樣的溝通,往往會帶來兩種負面的影響。
一旦我們的話里帶著情緒,膽小的孩子,被吼之后會默不吭聲。他會害怕,害怕自己的行為再次帶來自己被吼。
這樣的孩子做事情都會小心翼翼,壓抑自己避免犯錯。最終的結果就是孩子可能會成為討好型人格。
還有一種結果會背道而馳。比如我女兒,當我的情緒出口,開始吼她的時候,她會翻一個白眼說到:怎么了。明明是她犯錯在先,但是在我的吼叫下,她已經開始扮演受害者的形象。事情往往還不止于此。
這類孩子被吼后,他們的不良行為會變本加厲。這是她在無形的報復。
心理學家德雷克斯在《孩子挑戰》中就提到:孩子的不良行為之一就是為了報復父母。
如果父母仔細觀察就會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會越來越多,你會吼得次數越來越多,這可能是孩子在有意識的報復,他們在做無聲的抵抗。
所以說,在親子溝通中,只要我們一開口就帶著情緒,孩子十有八九是不會聽我們說的。
一個萬能公式會讓孩子更愿意聽話
在《父母的效能訓練》這本書中,作者托馬斯·戈登提出了父母和孩子溝通的萬能公式??梢越鉀Q我們溝通中的三個問題:
1. 會讓父母改變一出口就帶著情緒的管教;
2. 會讓孩子更愿意去聽父母的話;
3. 會讓我們教育孩子的目的更容易實現;
很多父母不禁好奇,什么樣的萬能公式,真的有用嗎?
這個萬能公式就是:行為+感受+影響
公式看起來并無特殊之處,只有用起來才能感受到背后強大的力量。
比如下班回到家,你非常累,明確表示自己不想玩,孩子卻總是不聽話想要拉著你玩。
第一步,描述孩子的行為
錯誤的描述:別拉我,你真煩人,說了多少次,不要再來煩我了。
這句話充滿了指責,還為孩子貼上了標簽,父母對孩子的評價被放到了第一位,更容易被孩子聽到是對自己的不耐煩。
改變后的描述,重點從對孩子的指責轉移到爸爸的行為描述上:我上了一天班,現在非常累,你可以自己玩嗎?
這句話從指責孩子,轉換到描述爸爸的狀態,孩子聽到的意思是爸爸累了,而不是自己很煩。
第二步,說出自己的感受
父母們喜歡對孩子的行為描述自己的感受,但是一旦用錯了措辭,孩子不但不會感受到自己的錯誤,還會無形放大他們的不合作心理。
錯誤的描述:別來煩我,你很煩人,離我遠點。
當我們用“你”開始描述孩子的行為的時候,孩子聽到的多是指責和命令。
改變后的描述方式:你總是想要我陪玩,但是我非常累。
同樣一句話,“你很煩人”和“我很累”都是在描述我們對孩子行為的感受,用“我”開始,孩子聽到的不是指責,而是父母的真實感受。
一旦當父母做出改變,孩子會變得比想象中更好溝通。
第三步,說出孩子行為帶來的影響
一個完整的公式,包括行為、感受以及影響,如果不說出影響,孩子是不知道應該如何去做的。需要記住的是,這個影響一定是具體的。
錯誤的描述:你總是拉我去玩,讓我覺得很煩
“煩”并不是一種具體能讓孩子感受到的影響。
正確的描述:你總是拉我去玩,我太累了,明天上班可能會遲到。
我們說這些客觀影響的目的,是為了讓孩子改變他的行為,只有讓孩子能夠看到、想到且客觀存在的影響,才能真正的影響孩子。
行為+影響是有前后因果關系的,這樣的描述,會讓孩子知道自己錯在了哪里,下一步自己應該怎樣去做。
所以,當我們想要讓孩子改變的時候,不用總是充滿了情緒,學會描述行為+說出感受+表明影響,就可以讓孩子知道,應該怎樣去做。
實踐的結果
周末的時候,女兒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就跑去看電視了。等我進房間的時候床上、飄窗、毯子上到處都是玩具。
我瞬間就開始指責孩子:和你說了多少遍,玩具不要亂扔,你能不能把玩具收起來。雖然自己很生氣,但是再去看人家,坐著看電視紋絲不動。
這個時候我突然想到書上的行為+感受+影響。就換了一種說法。
我看到玩具扔了滿地,媽媽走路都要小心翼翼,我害怕自己會被玩具絆倒。你把玩具扔得滿地都是,吃完飯再去收拾,我們游泳就要晚點出門了。
沒有指責也沒有命令。說完之后,我看著女兒,沒想到她說:媽媽,我看完動畫片收拾可以嗎?
立竿見影。
這句話也不是能解決所有問題,但是這句話最起碼能解決兩個問題,其一,孩子不會和父母對著干;其二,孩子更愿意聽父母的話。這是因為一旦我們只是陳述孩子行為而不做評判,才能真正的接納孩子。
托馬斯·戈登說:當一個人能夠發自真心地接納他人,同時又能夠表達自己的接納時,他就擁有了強有力地幫助他人的能力。
當我們真正做到接納孩子,孩子就會真正的愿意傾聽。想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更有效,試試這個萬能公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