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DV計劃》中,看到喜劇演員金靖的一段分享,真實又扎心。
為了減肥,她拼了命在家跳繩,每天5000多個,雷打不動。
可爸爸根本理解不了她的認真,還當著她男朋友的面,指著大腿問:
“你的腿,是不是比你男朋友的粗啊?”
猝不及防的一句話,狠狠戳痛了金靖的心。
她淚水在眼眶里直打轉,難過地質問爸爸:
“你知道我為什么成為不了谷愛凌么?因為她媽媽永遠不會指著她的大腿說‘你的腿比男的都粗’!”
爸爸非但不以為然,還振振有詞辯解道:人家媽媽說孩子不好還能當你們面啊?
就這樣,原本很日常的父女相處,以極不愉快的結局收場。
回想起這一段,金靖依舊心有余悸,坦言:
“面對自己的父母實在太難了。”
明明面前站的是生養自己的父母,最應該真心以待的親人。
可他們一張口,卻是奚落、嘲諷和貶低,讓人絲毫感覺不到溫度和善意。
不禁想起教育學者孫云曉說的:
“成功父母與失敗父母的區別是,前者將孩子對的東西挑出來,把他的優點挑出來,后者一眼就看到孩子的缺點。”
父母是因,孩子是果。
習慣打擊孩子的父母,就算內心有無限的愛,對孩子而言,也是一次又一次傷害。
打擊根本激勵不了孩子,反而傷害一生
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曾聯合問卷網,對2006名18~35歲的青年進行調查,結果顯示:
90.6%的受訪者曾遭過父母的“打擊式教育”。
被“打擊”后,大多缺乏自信,容易自我否定,也導致了性格叛逆,自暴自棄。
節目《家有好大事》中一位程阿姨,面對兒子和丈夫多年的父子不和,特地前來求助。
說起丈夫,程阿姨十分無奈,直言所有的問題,都跟丈夫喜歡打擊兒子有關。
兒子小時候讀書,丈夫總挖苦他念書不好,說他不如這不如那。
到了高中,兒子好不容易想好好念書,丈夫又來一句:“你就拿個書做形式。”
不管兒子做什么,好的不好的,換來的全是爸爸的否定和打擊。
慢慢地,兒子啥也不想干,學習一點動力都沒有。
高三下半年,還因為沉迷游戲而中途輟學,只好外出打工。
常年在爸爸的打擊下成長,兒子個性倔,自卑又懶散。
換了好多工作,沒有一份堅持下來;談過一個女朋友,沒信心能給對方幸福就決定放棄。
如今兒子35歲,正值壯年,卻一事無成,沒有能養活自己的工作,干脆窩在家里“啃老”。
兒子的頹廢、沮喪、厭世,進一步激化了和父親之間的矛盾,父子倆反目成仇。
現實生活中,有不少這樣的例子。
一邊是喜歡動用一切“武器”攻擊孩子的父母,一邊是被嚇跑、打壓,又恨不得逃離的孩子。
父母以為,有些不中聽的話不過是一種激將,能堅韌孩子的意志,使他進步。
卻不料,這些在孩子聽起來刺耳、難受、過分的話,根本激勵不了他,反倒中傷他的一生。
那個長期被打擊的孩子,比誰都渴望認可
馬東說過這樣一句話:
“心里很苦的人,只需要一絲絲甜就能填滿。”
聽上去似乎很治愈,事實上,對于那些長期被打擊的孩子而言,他們感知“苦”的頻率很高,需要“甜”的次數很多。
在某種程度上,比誰都渴望被愛,被關注,被肯定。
《女兒們的戀愛4》中,“卑微女孩”李莎旻子讓人心疼。
從小就被父親打擊大的她,嚴重缺乏安全感,總是患得患失,覺得自己不夠好。
節目中,別人問她最擔心的問題是什么,她回答是“如果男朋友不要她了怎么辦”。
當男朋友精心準備小驚喜哄她開心時,她又把話說得很滿,覺得自己有安全感,不會再擔心受怕。
其實這反而暴露了她的問題:
能被認可、在意,比世上任何一切別的東西還重要。
她之所以做那么多,努力表現好,不敢和男朋友起正面沖突,處處忍讓,就是希望對方能覺得她好,值得真心以待。
這也是為什么大家覺得她“卑微”的原因。
心理學家費爾貝恩說,兒童受到父母不好的對待時,為了維持父母是好的這種意向,會傾向于認為自己是不好的。
他明明很美好,值得被愛。
卻因為那一句句“你很笨”、“你很差勁”、“你很糟糕”,變得不再相信自己配得上愛和關懷。
甚至在長大后,別人看到他的好,衷心夸獎了一句贊美肯定的話,他不是自信地接受,而是質疑對方的動機,拒絕承認。
這樣的人,不是不需要認可,而是他根本就不敏感,覺得跟自己無關。
只是越缺什么,就越在乎什么。
在他內心深處,一直等待這一個毫無條件能包容自己、真心愛護自己的人,或是一句徹底改變自己的正面的評價。
會鼓勵的父母,抵過所有偉大的教育
前幾天陪女兒看繪本《偉大的一步:尼爾·阿姆斯特朗》,被一個片段驚艷到了。
小阿姆斯特朗生性害羞內向,并不起眼。
但在一次夢見自己漂浮在空中,便跟媽媽說:“媽媽,我要到月球上去。”
聽上去很異想天開的“夢想”,換做別的父母,難免會嘲諷他不切實際。
但他媽媽并沒有說任何打擊的話,而是笑著鼓勵他:
“好啊,你別忘了從月球上回來,回家吃飯!”
正是這樣一句溫暖、積極回應的話,在小阿姆斯特朗的心里埋下夢想的種子。
萬里無云的夜里,他會爬到屋頂上用望遠鏡欣賞月亮和星星。
長大后,也在父母的支持下學習開飛機。
就這樣,這個一路被父母鼓勵、肯定長大的孩子,最終成為在月球上行走的第一人。
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說:
“父母如果在眼界、格局上沒法幫助孩子,那么請一定要相信孩子、真誠地欣賞孩子。
這也是一種超強的養育力量。”
優秀的孩子,從不是打擊出來的,而是夸出來的。
看到孩子埋頭苦讀,認真學習,說一句:
“寶貝,你這么專注真的很棒”;
發現孩子遇到困難陷入沮喪,安慰一句:
“沒事,爸爸媽媽陪你,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
聽說孩子有想要追求的興趣愛好,鼓勵一句:
“只要你喜歡,對你有幫助的,我們都支持你”。
對孩子而言,任何正面的有力量的話從不嫌多,他樂意聽,更愿意父母講。
教育家周宏有段話說得特別好:
“中國的多數父母,食指太發達,動不動就指著孩子挑缺點,我手上肌肉最發達的地方是大拇指。”
他從不嫌棄先天雙耳失聰的女兒,即便女兒說話晚,學東西慢,他要么夸女兒有進步,要么為女兒喝彩鼓掌。
在他的影響下,女兒絲毫不自卑,而是充滿自信地挑戰生活,努力活出自己最好的模樣。
父母的鼓勵、贊賞,是一種偉大的教育。
它是孩子成長中的陽光,不僅為孩子撥開云霧,還為孩子指明前方。
每一個被溫柔以待的孩子,比任何人都能笑到最后,享受幸福美滿的人生。
有人說,教育的目的從不是加倍傷害,而是促進成長。
真愛孩子,請多給他一些“好評”,少一些打擊。
只有在父母的肯定和鼓勵中,孩子才能渾身充滿力量,敢于直面未來。
要知道,孩子的人生,藏在父母對待他的方式中。
自信、陽光、開朗、幸福的孩子,背后永遠站著肯定他、認可他的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