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根本就沒有青春期逆反這個說法,最多是孩子不聽話,大逆不道,把這些現象歸結于孩子不懂事,被周圍朋友帶壞了,或者父母沒本事,不會教育孩子,或者說干脆是父母不好,把孩子教育壞了。中國文化不會把孩子的問題歸結于孩子生理的某個發育階段,好像成為必然的現象。
實際上歐美文化只是發現了孩子在青春期容易出現問題。但是西方字母文化語言的特點是凡是遇到一個新的現象,就會創造一個新的名詞去定義這種現象。針對有些孩子在青春期暴露出一些問題,就用青春期逆反這個詞來解釋。類似的舉措還有青春期精神分裂癥、女性月經期精神分裂癥、網癮、游戲癮,等等。
問題是這些名稱在西方社會基本上只局限于學術圈討論,并不會在社會上傳播,更不會將其當作一個人類發育生長過程中的固有異常癥狀。西方很多人就指出了,青春期的人犯罪率很高,但是不可能因此就得出青春期罪這個結論。但是當代中國很多專家卻把西方的學術研究當作固定的標簽隨意亂貼。不僅提出了青春期,還提出了青春前期、青春后期,青春期出現晚了,等等,極為荒謬的結論,完全誤導了當今中國社會。
青春期在西方的定義非常明顯,就是人開始進入了生育的生命階段,只和青少年的各種生理變化有關,和青少年的言談舉止、情緒等沒有關系。只是中國各種專家妖魔化了青春期,生生造出了青春期的孩子心理和生理沖突,導致了一系列問題出現。青春期綜合征就是一個典型標簽(摘自百度):
“青春期綜合癥主要表現
1. 記憶力、思維力、回憶再現力下降,注意力渙散,上課聽不進,思維遲鈍,意識模糊,學習成績下降。
2. 白天精神萎靡,上課易瞌睡,打哈欠,大腦昏沉。
3. 夜晚大腦興奮,浮想聯翩,難以入眠,亂夢紛紜,醒后大腦特別疲困,提不起精神。
4. 頭昏頭痛,眼窩黯黑,視力疲勞,心悸氣短,腰酸腿困,疲乏無力,無精打采,消化不良,體力下降。
5. 心慌、胸悶、呼吸不暢、抵抗力下降、眼花、手足發涼、多汗、便秘、消瘦、臉色燥紅或蒼白。
6. 心理狀態欠佳,自卑自責,憂慮抑郁,煩躁消極,敏感多疑,缺乏學習興趣,生活冷漠,好動肝火。
7. 憂傷、恐懼、自暴自棄、厭學、逃學,甚至自虐。
青春期綜合癥機能失衡
腦神經機能失衡
注意力不集中,不由自主的胡思亂想,上課走神兒,思想開小差從而影響記憶力、思維能力,影響學習,睡眠規律不正常,白天精神不振,上課易瞌睡,打哈欠,大腦昏昏沉沉,夜晚臥床后,大腦卻興奮起來,浮想聯翩,難以入眠,亂夢紛紜,甚至直到天亮,醒后大腦特別疲困,提不起精神。
性神經機能失衡
性沖動頻繁,形成不良性習慣過度手淫,并且難以用毅力克服,逐漸出現頻繁遺精、滑精,性神經由興奮亢進轉為疲勞抑制,快感減弱,性興奮時間縮短,由于頻繁手淫衛生不潔使生殖器出現紅、腫、癢、臭等炎癥,甚至性器官發育不良,小便淋瀝不凈,女性自帶多,色發黃,月經來潮時小腹下墜隱痛,乳房發育不良等。
心理機能失衡
由于上述種種生理失衡癥狀困擾著青少年,造成青少年心理失衡,表現為憂慮、緊張、抑郁、煩躁、消極、敏感、多疑、自卑、自責、表面上強打精神,內心充滿困惑和痛苦,無奈和彷徨,甚至產生厭學、逃學、離家出走、早戀、未婚性行為、性犯罪,甚至感到活著沒意思,還不如死了好的念頭。
這種心腦腎生理機能的失衡,還會造成身體機能的失衡,出現頭昏頭痛,眼窩黯黑、視力疲勞、心悸氣短、腰膝酸困、體質下降、生長發育不良,經常感到力不從心等。”
實際上除了這些癥狀之外,最關鍵的一點是青春期的孩子不再聽父母的話,和父母對抗,逃避父母。每天都在自己的房間里,恨不得吃飯都自己叫外賣。寧可和網友交流,和異性交流,也不和父母說話。父母完全失去了對孩子的控制。
面對這些問題,絕大多數父母開始都認為是青春期惹的禍,似乎孩子過了青春期就好了。但是隨著孩子和父母的沖突越來越嚴重,出現的各種癥狀越來越多,父母就慌了,到網上一搜,發現是“抑郁癥”,于是就會帶孩子去精神病院。然后就是吃藥,換藥,吃藥,被電療。當然還有少部分家長不愿意讓孩子吃藥,或者孩子拒絕去醫院,干脆就放任孩子不上學,在家里晝夜顛倒玩游戲。
問題出在哪里?根本原因是全社會被國內專家灌輸的“青春期逆反”給洗腦了。事實是不存在青少年出現青春期之后必然出現所謂心理和生理沖突導致的青春期逆反,而是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嚴重失誤,以及當代青少年大腦負擔多,沒有攝入足量的動物蛋白質和脂肪!簡單地說就是孩子在青春期因為營養不夠而暴露出了長期缺愛缺營養的各種癥狀!如果父母不改變,孩子沒有主動意識到自己是缺營養,孩子的成長過程一定會被打亂,重者患上了“大腦疲憊與營養缺乏綜合征”,被貼上精神病標簽,人生被毀。最輕者是逃離父母,然后自己的婚姻出問題。
可憐中國的父母們,完全可以從孩子進入青春期后出現的各種異常現象和癥狀來反思自己的問題,比如夫妻關系、親子關系、以及一家人的營養問題,但是被所謂的專家們誤導,把孩子的異常現場當中正常的生理發育過程,結果是毀掉了孩子,也毀掉了父母的晚年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