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節,新冠肺炎爆發,孩子是上初三,正是小中考的關鍵時候,也是叛逆期特別嚴重的時候。平時寒假作業不做也罷了,臨到開學,學校不開學,在家上網課。正是叛逆期的男孩一點也不受約束,各科老師只有物理老師是男老師,其余都是女的,孩子根本就不愿意服從女老師的安排,天天是電腦手機來回折騰著玩。我這當媽的急眼了,沖著他就是一腳,結果若不是有他爸爸在一邊拉著,我就挨這臭小子的拳頭了。后來老師開家長會,問家長放棄管孩子的可以提出來,我第一個提出放棄。后來一次摸底考,孩子從級部一百多名直線到了六百多。我心里又痛又無助。
這時,我想起曾經讀過一段話,“人活著有目標,知道自己要什么才行,而十六七歲的孩子這個年紀,年少輕狂,四六不分,知道什么是人生嗎,作為前輩,就要引導他們,不要讓他們誤入歧途。讓一個人成才,這需要很大的耐心與期待。”
我也反思自己,自己的教育方式是不是有問題?總結了一下,一是想到怎么把電腦搬離家。二是看看引導孩子學習需要什么樣的動力。開始著手弄電腦,把網線包皮剝開,一天剪一根細線,結果五天剪段了五根,也沒有段網。同時,問孩子喜歡什么才學習,孩子說要naike,我讓他從網上選,價格一千三,我咬牙答應了 ,買。一有時間就和他聊天,聊他們這個時候的思想觀,就是喜歡吃喜歡玩,我說,喜歡沒問題,我們也是喜歡,但是有條件,一張大學文憑。因為,現在父母會為你的夢想買單,以后你要為自己和父母的理想買單,為了你輕松點,工作輕松點,以后選擇的空間大一點,你必須有一個大學文憑。
后來一開學,電腦就被送回了老家。孩子穿著心愛的靴子去上課 ,回來吐槽女老師對他的態度,我沒有站在老師一邊,而是站在他一邊,控訴寒窗苦讀的累,告訴他吃得苦中苦,才有苦盡甘來。老師的責任是引導,看你是個材料,才管你,不是讀書的材料,根本就不理你。這也是教會我們人生遇事怎么處理,如果發牢騷,就是不服,那么你就錯失良機,老師都不理你,你還有學習的動力嗎。
經過無數次的引導,終于他自己都有了動力,在乎中考去哪個學校了。也知道去贗品店買奈克了。
2022,疫情在周邊爆發,上高一的孩子回了家,平時心疼他在學校,這次回來又擔心,但是出乎我意料,因為孩子說十八歲會考駕照,想開車,我說可以,男孩子早晚要買車,喜歡什么車,他看好了雷克薩斯e3,行,首付我們付,但是貸款和油耗我們不管,需要你自己支付,沒有文憑,工作都不好找。房子嫌舊,婚房可以買新的,我們只能支首付,房貸自己理。大概自己也想通了,學習基本就不操心。在家吃飯以前很挑剔的,就建議他做飯給我吃,現在吃飯也不挑了,一些累活重活要他幫著負擔。
這次疫情的確把我的生活沖擊不小,改變了我們生存方式,但是好在孩子叛逆期順利過度。想一想,誰沒有從這個四六不分的年紀過,誰的人生又是一番風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