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敏敏上初中以后,個頭兒一下子長了起來,體重也開始圓潤些,臉上也長滿了青春痘。
敏敏從小就愛喝冰水,可是媽媽總是喜歡讓敏敏喝熱水,她根本就不想喝。
稍微有個頭疼腦熱,媽媽就說:“你看吧,再讓你不喝熱水!”每當這個時候,敏敏就覺得很無語,也終于知道了有一種冷叫作“媽媽冷”。
敏敏平常穿一條布滿破洞的牛仔褲,像個小公雞一樣驕傲地昂著頭在大街上游走。媽媽搞不懂她為什么放著好端端的褲子不穿。
敏敏對她的傳統的思想嗤之以鼻:“難道我不該有自己的個性嗎?我不用你管,我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開始的時候,媽媽會跟孩子耐心講道理,沒想到敏敏根本不聽,還振振有詞地頂撞媽媽。后來媽媽忍無可忍,終于發怒了。
02
有一次,敏敏拿媽媽給她買學習資料的錢買了一條很流行的破洞流蘇牛仔褲,洋洋得意地向媽媽展示炫耀,想讓她明白什么叫時尚和潮流。
結果媽媽絲毫不理會敏敏的良苦用心,狠狠地給了敏敏一記耳光,還大聲罵道敏敏不孝,不理解她掙錢的艱苦。
可想而知,接下來就是母女倆冷戰,兩個人好多天不說話,后來還是爸爸的介入才讓母女關系慢慢緩和下來。
可是好景不長,幾天后敏敏反復找媽媽要錢,開始理由是給同學買生日禮物。在第三次以同樣的理由要錢時,媽媽覺得有問題,拒絕了敏敏。
恰好?當時著急上班,就跟敏?敏?說以后再談此事。
敏敏突然情緒激動,朝著媽媽大吼大叫,母女倆之間又一次爆發了比較激烈的沖突。
這一連串的沖突,不禁讓媽媽開始徹底地反思,晚上媽媽和愛人進行了一次長談。
在愛人細語相勸后,她慢慢地捋清了自己的思路,她決定要先學著了解孩子,學會去傾聽孩子內心的聲音。
這個階段的敏敏不僅有了獨立的意識,更有了自己的秘密。敏敏買來帶密碼的日記本,開始偷偷寫日記,也會時常關注自己的衣服和發型。
03
有一天,媽媽看到敏敏的筆記本電腦也設置了訪問密碼,知道自己想了解孩子的心思已經沒有那么容易了,于是開始試著用“迂回戰”進入孩子的內心世界。
敏敏注重儀表,媽媽就給敏敏的著裝和發型提出建議,對于需要的花費一般也都支持,如此讓敏敏對媽媽不再懷有戒備,很多事情也開始跟媽媽商量。
與此同時,媽媽把敏敏當朋友一樣聊天,向敏敏說起自己在初中時也曾經喜歡過班里的某個男生,也隨帶著問敏敏班里的情況。孩子沒有防備地開始說起敏敏們班某個男孩喜歡某個女孩。
媽媽問敏敏:“你有沒有喜歡的男孩?”敏敏說:“當然有啊!”媽媽忙問是誰呢,敏敏立刻說不能告訴媽媽。媽媽就經常聽到敏敏提起的幾個男孩的名字,都被敏敏一一否認了。
過了幾天,媽媽假裝順口問男孩成績如何,敏敏不小心說漏了嘴,說在10名之后20名之前,媽媽一下就猜出了是誰。不過媽媽也不捅破,因為她覺得這不過是孩子的朦朧的想法,不必放在心上。
媽媽的轉變也帶來了敏敏的變化,敏敏覺得媽媽能夠尊重自己了。
04
敏敏的同學大部分都有手機,敏敏也想要一部手機。可媽媽覺得沒有必要,便和敏敏說等敏敏上高中再買。
對于敏敏一度向往的名牌衣服,媽媽堅決地拒絕:“首先咱家的經濟條件一般,另外,你現在身體長得很快,花大價錢買的衣服不到一年就短了,多浪費啊!咱們用那筆錢改善下生活多好啊!或者給你買化妝品和游戲卡也行啊!”
敏敏被媽媽的話逗笑了,敏敏仔細想想也確實是這樣,就不再堅持了。
有時媽媽開玩笑地對敏敏說:“人家都說青春期的孩子總要有自己的個性,會逆反,你有我這么好的媽媽還好意思跟我逆反嗎?”
敏敏笑了笑,說:“好吧,那我就不逆反了,如果哪天我對你有意見,我就會宣布‘我要逆反了’! ”
這以后,只要不是原則問題,媽媽一般都會主動“妥協”,不會小題大做。敏敏的個性也在悄悄地形成,在敏敏希望做的事情上,媽媽會寬容讓步;在媽媽堅守的原則面前,敏敏也會欣然接受。
雖然青春期還沒有完全走過,但媽媽相信只要出于對孩子的愛,給予敏敏們充分的信任、引領乃至放手,孩子的青春期一定可以安然地度過,每一天都會陽光明媚。
寫到最后:
當孩子在青春期叛逆時,我們作為家長該怎么做好呢?
1.接受和欣賞青春期孩子的年齡特點
充分理解處于青春期的孩子,充分表達對孩子的欣賞和認同,多關愛和陪伴孩子,這是家有青春期孩子的父母應該要做的。
青春期的孩子非常重視與同齡人之間的交往以及同齡人對他的看法。當孩子在遇到問題、表達自己想法的時候,家長應該積極地肯定。因為表露心聲比壓抑情緒更有利于青春期孩子的心理成長。
作為家長,一定要關注青春期孩子表露心聲的方式,對孩子過激的表露方式要有心理準備和正面管教。家長盡量每天都要有和孩子單獨相處的時間,對孩子友愛、尊重和放手。
當今社會發展迅速,很多新事物當父母看得眼花繚亂,甚至還不明白的時候,而孩子已經接受了。這就對家長提出了兩點挑戰:一是不要跟在背后批評指責,要冷靜觀察,適當調整自己的想法;二是善于學習,未雨綢繆,把教育工作做在前面,不要等問題成堆了再進行“爆發式”處理。
2.有話好好說
青春期的孩子對態度和關系特別敏感,家長正確的態度和良好的親子關系勝過許多無謂的說教。面對問題,家長要用平和積極的態度來面對,有話好好說。
在與孩子溝通前一定要有所準備,控制好自己的情緒,盡量保持平和的態度,將身段“放平”:既做孩子的家長,也做孩子的朋友,平等地將事情說開來。家長可以和孩子探討要成為什么樣的人,親子雙方再有沖突時該怎么辦,怎樣更有效地解決問題,怎樣協商以便形成共識等問題,最后提出雙方都能接受的方案。
孩子進入青春期之后,家長要特別注意自己的情緒,不要被孩子的情緒牽著走,要保持平和、理性的心態,避免和孩子一起陷進糟糕的情緒里。
3.尊重孩子的個性要放在道德的框架里
家長要抓大放小,原則問題要在道德框架里不讓步,確保孩子的行為遵守道德規范,同時也要重視孩子個性中主動表現精神的培養。
孩子的成長是在一種相對寬松、沒有壓力的條件下進行的,無論是在學校還是在家里,孩子們都可以在比較自由的環境中表現自己。
重視孩子個性中自我意識的培養,讓孩子敢于流露自己的情感,勇于表達自己的主張,這是孩子個性發展中的重要內容。壓抑孩子的情感需要,一味讓孩子服從大人的意見,將會導致孩子喪失自我意識,成為那種依賴他人和社會的一味服從、軟弱、逆來順受的人。
我覺得,家教像空氣一樣,不管孩子和家長愿意還是不愿意,都會像呼吸空氣一樣,將這些影響吸進體內,融化在血液中。日積月累的熏陶和滲透,造就了孩子的品行、素質和個性。
親子關系對孩子的作用是多方位的,會直接影響孩子的心理狀態,良好的親子關系有利于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