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孩子后的生活,完美詮釋了什么是“痛并快樂著”,雖然懷孕哺乳帶娃很辛苦,但懵懂的孩子總能在不經意間,給父母最溫暖、真實的反饋,讓父母覺得一切辛苦都值得……
但所有美好都會因為“可怕的2歲到來”被打破,“狗都嫌”的孩子,究竟能做出哪些讓家長崩潰的事情呢?
一位寶媽記錄自己寶寶的兩歲,簡直有摧毀世界的能力,只要家長一會看不到,他們就能讓家變成另一番模樣。
寶媽只是睡了個午覺,醒來后整潔的客廳已經布滿了熊孩子的玩具,仿佛是剛經歷過戰爭的廢墟,連落腳的地方都沒有。
如果只是把家里弄亂,那還不足以讓狗都嫌棄,真正的破壞力還在后面。
比如,家里的一切都將成為孩子的玩具,鍋碗瓢盆用來裝顏料、冰箱里的食物也開始“逃跑”,媽媽的口紅自己跳出來作畫、所有一切在孩子的安排下出現在了不屬于它們的地方。
如果這時家長試圖教育孩子,那就會收獲一個“油鹽不進”、只會撒潑打滾、哭鬧咬人的孩子,跟平日里那個笑起來可可愛愛的孩子完全判若兩人。
家長們一定不解,為啥孩子變成了這副樣子,不要懷疑自己的教育方式,出現這些行為的孩子可能迎來了“可怕的兩歲”。
關于可怕的兩歲,這些事,父母有必要知道
這種情況會在寶寶一歲半到三歲之間出現,這時的他們儼然不再是嬰兒,而是成長為幼兒,隨著身心發育,迎來了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
這一時期的寶寶在身體、智力、行為、認知和情感等多方面都有了進步,自我意識開始萌芽,作為個體的他們也在走向獨立和強大。
但由于身體調節能力還未完善,因此經常會表現出喜怒無常、大哭大鬧,甚至情緒激動時還有咬人、打人等暴力行為出現。
但從本質上來講,孩子的這些行為并不是變壞的表現,只是成長中必須經歷的一個階段,父母要做的,就是理解和引導孩子更順利度過這一時期,為接下來的成長打基礎。
父母如何才能更好地陪伴孩子度過第一個叛逆期呢?
尊重理解,不輕易給娃貼標簽
3歲以前是寶寶成長最快速的階段,無論是身體上還是心理上,每天都可能是不同的,面對突如其來的成長變化和環境中新鮮的事物,孩子也很難適應。
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嘗試理解孩子,尊重他在成長中的變化和情緒,不要跟孩子正面沖突,也不要給孩子隨便貼上“淘氣”、“不懂事”等負面標簽。
守住底線、不過度管教也不溺愛
家長在教育過程中,最容易犯的錯就是“過度”,最重要的也是歲“度”的把握,無論管教還是疼愛都是有度的,一旦越界就很難把持住。
因此面對叛逆期的孩子,最重要的是家長守住自己的底線,不能做的事情堅決不做,可以做的事情也要講究頻率,愛和規矩都是有限制的。
注重習慣的養成
三歲看大,七歲看老。行為習慣決定了孩子的將來,2歲是第一個叛逆期,這一階段的行為習慣會在孩子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此時也是糾正行為、養成習慣的最好時期。
給孩子更多高質量的陪伴
研究顯示,父母的陪伴能最大程度上糾正孩子的錯誤行為、并且培養出性格良好、聰明機靈的孩子。
孩子成長和定型其實只有幾年時間,在關鍵的這幾年中,父母的陪伴越多,孩子才能越向著更好的方向成長。
養孩子就像升級打怪,度過了“可怕的兩歲”,還會有萌芽的三五歲、童年叛逆期,青春期也還有更多的問題要解決和處理,父母要做的就是一路陪著孩子,育人的同時自己也不斷進步和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