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部分:親子測試
我們先來做一個測試,一共有14道題,如果您符合的話給自己2分,不符合的話給自己1分,如果非常符合這一條的話,可以給自己一個滿分5分。
第一道題:不管工作有多忙碌,每天都會留一點點時間來陪伴孩子。
第二道題:常常能夠保持愉快的心情與孩子相處。
第三道題:培養孩子獨自面對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第四道題:在與孩子溝通的過程中,你很少用“你應該、你最好”這樣的語氣跟孩子去交談。
第五道題:認為孩子能夠擁有一個健康的心理、快樂的生活,比考試成績更重要。
第六道題:認為孩子犯錯和惹麻煩是成長必經的過程。
第七道題:孩子說話時我們能夠耐心、專注的聽完。
第八道題:不論孩子發生什么事情,都能夠站在孩子的立場去理解和感受孩子的情緒,或是能夠給孩子一些安慰。
第九道題:要求孩子做的事都能以身作則,成為孩子的榜樣。
第十道題:答應孩子的事情都會履行到位。
第十一道題:與孩子在談話的過程中,能夠了解其內心真實的感受。
第十二道題:了解孩子的喜好、孩子擁有什么樣的夢想。
第十三道題:孩子愿意向我們傾訴在外面發生的事情和感受。
第十四道題:跟孩子談完話后很少批評Ta。
每一道題,家長朋友們都打分了,算一下如果總分在52分以下,表明你們的親子關系出現了危機,需要及時調整;如果總分在52分-56分之間的話,表明你們的親子關系良好,但是還需要加深;如果總分在56分以上,說明你們的親子關系很好,請繼續保持。
第二部分:七大妙招,解決親子溝通難題
01.如何積極的傾聽?
傾聽并不是聽孩子說話,更重要的是一種認知和態度。
比如孩子在生氣或是哭泣、發脾氣、吵鬧的時候,大人也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何況是我們的孩子,這時候的家長就需要理解孩子的煩惱,給孩子提供一個讓情緒可以宣泄的方法。
之前看過一本書,是一個北大學生家長寫的一本書,這位家長也是北大的一位教授,她說她的孩子在讀高一的時候,跟媽媽說特別喜歡上物理課,但是不喜歡物理老師,這位教授在教育孩子方面有自己獨到的見解。教授的第一個反應是,莫非我的孩子將來要選文科嗎?隨后也問了孩子為什么喜歡物理課?不喜歡物理老師?孩子就很認真的回答:“物理課本來是非常有趣的課堂,可是上課的老師講的非常乏味,所以我不喜歡這個老師。”教授說:“物理課是一回事兒,物理老師又是另一回事兒。我建議你啊,最好和你的物理老師多聊一聊,然后聽一聽他對物理的研究和見解,也許你會發現物理在老師那里也是一門非常有趣的學科”。然后孩子就照做了,結果跟老師越聊越投機,甚至覺得特別有緣分,對老師的偏見也就沒有了。
我們的孩子在出生的時候,就是一張白紙,在成長的道路上,需要家長及時的引導。
02.當顧問不當領導
為什么說作為家長當顧問不當領導呢?因為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敏感,所以父母在說話的時候要變得十分的謹慎。
如果我們作為父母經常對孩子開口下命令,比如你應該用功學習、你應該收拾房間、你不能出去玩、你不能換發型等,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作為父母,你認為自己就是孩子的領導,當領導說話,那孩子只能接旨去服從。
處于青春期的孩子,特別渴望父母把自己當成大人,能夠受到尊重。
因此領導型父母會導致孩子在自己面前吃閉門羹,所以建議這類父母不要總是指揮孩子,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需要父母引導、認同,而不是領導。
03.批評要講究技巧
批評孩子的行為,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講,并非是人格的特質。也就是說孩子有些地方做錯了,家長此時應該批評的是他的行為,而不是孩子這個人。
當孩子做錯事情了,很多家長都會指責孩子說:“你怎么這么笨,你笨的跟豬一樣,說你很多次了,你都記不住嗎?”這個時候家長批評的是什么?批評的是孩子的人,而不是他做錯事情的這個行為。
給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這是一個北師大的女學生,讀高二的一年經常去網吧,之后她的父母知道了,也確實特別擔心。有一次在開學的時候,她的父母決定跟著孩子去看看她到底在干什么,這個孩子就在網吧里面玩了整整一夜,第二天十點多鐘的時候,這個孩子才從網吧出來,當她走出來以后,看到網吧對面喝茶的店里爸爸媽媽坐在窗邊看著她。她的父母沒有向其他比較激動的父母一樣,把孩子罵一頓、打一頓,這對父母選擇了一種沉默而又能讓孩子接受的一個方法,更沒有發生過沖突,之后她再沒有去過網吧。
在孩子青春期的時候,我們做了什么比我們說了什么更重要。
04.澄清語言溝通法
青春期的孩子很容易對父母產生一些意見,同時也會造成孩子情緒的一個反彈。所以為了避免家長跟孩子產生誤會,作為父母可以用一個你們之間獨有的溝通方式,就是做語言上的澄清。
什么叫語言上的澄清?比如我們跟孩子在聊天的過程中,可以這么說:“我不是不讓你去玩,我的意思是你能夠保證有足夠睡眠的情況下玩一會”這種溝通孩子會聽的很舒服,青春期的孩子就會覺得媽媽真的很懂我,也很心疼我。這就是語言上的澄清。
05.肯定孩子
人的思維是有慣性的,當你的思維是朝著某一個方向去傾斜的時候,就會一直延續下去。
父母與孩子談話的時候也是一樣的,不要一直批評或是反駁孩子的建議,你可以提意見,但是你得先認同他。這個時候孩子的思維就是媽媽和爸爸是跟我站在同一條戰線上的。
這個時候會發現,當家長站在孩子的立場上去考慮問題的時候,那么所有的矛盾都會迎刃而解。
06.如何化解孩子的情緒
青春期的孩子是很難溝通的。從心理學角度來講,青春期的孩子每一個非正常表現孩子的背后都會有一個正當的理由,他們大多都是在宣泄心理上或是身體上的一些創傷所引起的負面情緒。
當我們的孩子出現反常表現的時候,要適當的選擇去傾聽、安撫和化解孩子的情緒。
一個北大管理學院的女生,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有時候會沖媽媽發脾氣、心情特別糟的時候也會跟媽媽使小性子,但是她的媽媽認為她做得非常的好,因為媽媽了解她的性格,所以總是默默地聽著,等孩子平靜以后,會選擇安慰她,為她解析。她說:“雖然我的媽媽在我學習方面真的幫不了我什么,給不了我任何幫助,但是她了解我的性格,給了我很多心理上的安慰,所以我就覺得我的媽媽很偉大”。
當孩子需要的時候,家長可以適當的給孩子一些擁抱或是一些認同的觀點,對于青少年的孩子來講是非常重要的。
07.避免長篇大論的說教
著名的作家馬克吐溫,有一次在教堂里面聽陌生演講。最初的時候覺得牧師講得很好,準備結束后去捐款,但過了10分鐘以后,牧師一直在重復著他之前講過的話,然后他就不耐煩了,原本打算捐很多錢的他選擇在結束后捐一些零錢,可是又過了10分鐘,牧師還是一直講著重復的,最后他完全沒有了耐心,一分錢沒捐就出去了。
這種行為容易讓人產生一種逆反心理,逆反心理產生逆反心理,在心理學上叫做超限效應。
因為青春期的孩子想法比較多,如果家長一直喋喋不休,孩子會認為你不尊重我、你不信任我、你在侵犯我的人格、侵犯我的心靈領地,長此以往,孩子和父母會因為溝通缺乏而產生矛盾。
溫馨提示:
1、孩子生氣的時候家長要保持冷靜。孩子火冒三丈,家長千萬不要跟孩子激動,否則接下來就只剩下爭吵;
2、當孩子與家長分享心事的時候,你知道的事情也不要說破,容易打消孩子的積極性;
3、別讓孩子成為父母的夾心餅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