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去接女兒放學,三歲多的女兒又被老師告狀了:午休時間不好好睡覺,還帶著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老師的話讓我羞愧難當,女兒現在自我意識逐漸增強,想要的東西一定要到手,想做的事情一定要去做,一言不合就大哭大鬧。
生物學上“恐怖的2歲”,經過一年的醞釀成長,逆反在3歲達到了頂點。
我們常接觸到的“叛逆期”,通常指12-16歲的青春發育期,其實,早在那之前,孩子就經歷了兩次叛逆期,2-3歲以及4-7歲,第一次叛逆期是從嬰兒過渡到幼兒,第二次叛逆期是從幼兒過渡到少年,第三次叛逆期是從少年過渡到成年。
《陪孩子走過3歲叛逆期》一書中作者講了這樣一件事情:
春節,妹妹一家回老家過年。南方水土就是養人,外甥女依依一身裙裝,粉嫩粉嫩的,但是似乎比前年瘦了一些。妹妹說,她特別不乖,不好吃飯,不好好睡覺,我說什么都不可以,總是和我唱反調,怎么可能不瘦。
很顯然,妹妹只注意到女兒的變化,卻沒有搞懂孩子為什么變得不乖了。很多媽媽也像我的妹妹一樣,對此茫然不知,因此更拿不出什么好辦法解決孩子的種種不乖行為。我告訴妹妹,依依長大了,她人生中的第一個叛逆期來到了。
02
孩子總是喜歡跟你對著干,很可能是歸屬感出了問題。最惹人討厭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關愛的孩子。
正如魯道夫·德雷克斯說過的那樣,“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一個喪失信心的孩子”。
一個行為不當的孩子,是在試圖告訴我們:“我感受不到歸屬感或自我價值”。
歸屬感和自我價值感是所有人的首要目標,孩子尤其如此。孩子的歸屬感和價值感是如此重要,以至于這是決定他們在學校的表現(不論是學習成績還是同學關系)的首要因素。
前幾天看到一則新聞,湖南環境生物職業技術學院為全面從嚴治校,決定對2017-2018學年經補考后,學業成績未達到要求的22名學生予以退學處理,另外40名學生留級。
大家都是經歷過高考的,當時的艱辛與不易,到現在都還深深的記在心里吧。本來大家拼命考入大學就是為了能多學到很多的東西,將來進入社會能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可是卻有很多的大學生在進入大學之后找不到歸屬感,開始放縱自己,沉迷網絡游戲,一學期下來老師都沒見過幾次,考試經常不及格,還要等著補考。
孩子的歸屬感到底在哪里?這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前段時間,深圳某學校運動會,孩子們的隊列前,拉出了一條醒目的紅底白字橫幅:我愛學習,學習使我媽快樂!學習什么時候成了一件讓媽媽快樂的事情。孩子找不到學習的快樂,就會做出很多跟學習無關的不當行為。
首先我們要找到為什么會產生這些不當的行為,才知道如何去對癥下藥。《正面管教》一書中給出了四個原因:
一、 尋求過度關注
女兒最近在練習寫數字,每天放學回來都要寫一頁。當我在家的時候,每寫一個字,都要拿給我看一下,期待的小眼神,想得到我的認可。
孩子都需要適當關注,但是如果一味追求過度關注,才能讓他們得到歸屬感和價值感,這就需要家長的干預。
當孩子出現這種情況的時候,可以轉移注意力,安排其他事情,或者只回應,不妥協。我們可以這樣說:“媽媽現在忙著呢,等你全部寫完再給我看,好嗎?”
二、尋找權利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一直試圖獨立自主,所以他一直在尋求一種權力。走在路上,你想往東,他卻想往西,這就是追求權力的一種的表現,能讓別人都聽我的,按照我的指令去做事,孩子的歸屬感得到了極大的滿足。
在一些沒有原則的事情上,放手給孩子權力,是一件好事。以前,我們會給女兒準備好早餐,有時候不合她的胃口,就不愿意吃了。一大早起床,花費心血自認為做出了營養美味的飯菜,女兒卻不領情。
現在,女兒可以自己決定吃什么早餐,早晨的時光再沒有你進我攻的戰爭了。
三、報復
權利之爭引發報復,如果你偏偏不聽孩子的,繼續往東走,孩子在得不到自己滿足感時,會通過破壞性語言和行為來反抗。所以他開始用發脾氣來反抗媽媽,反抗媽媽平時的暴力。
這時候,大人不要還擊,要從報復循環中走出來,多一點耐心,等孩子冷靜下來。引導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
四、自暴自棄
女兒有一段時間很喜歡拼圖,給她買了2種拼圖,一種塊數比較少的,很快就能拼好。
還有一種塊數比較多,顯然難度對她來說有點高了,她氣急敗壞地扔到一邊,大哭著說不要再拼了。
所以對于這樣的情況,不能指責她。孩子做出的只是“與其年齡相稱”的行為,而不是不良行為。她覺得自己沒法拼好,自信心受到了打擊,放棄是最好的選擇。
許多父母和老師對人類行為以及兒童發展了解得不夠,就把與孩子年齡相稱的行為當成了不良行為。
03
一個受到鼓舞的孩子不需要行為不當,所以是不是大人自己的歸屬感有問題,或者你的行為招致了孩子相信自己無所歸屬或沒有價值?
所謂不良行為無非是缺乏知識(或意識)的行為、缺乏有效技能的行為,以及發展適宜性行為、因失望而產生的行為——或者因為一個偶然事件導致我們轉向受“原始腦”操縱的行為(此時唯一的選擇只有權力爭奪或退卻,而無法溝通)。
成年人常常會和孩子一樣缺乏知識、意識和技能,并且會像孩子一樣陷入“原始腦”的操縱中。這正是大人和孩子之間的權力之爭如此常見的原因所在——權力之爭中,最起碼要有兩個人。而且,大人也往往和孩子一樣失望。
前幾天的一個新聞讓人哭笑不得。
民警發現一小男孩迷路,孩子舅舅隨后趕來接人。原來,男孩上小學三年級,因為成績不理想,媽媽接他回家時,一怒之下將他丟在半路。
網友調侃道:感謝老媽當年不丟之恩。
大人把自己的價值感建立在孩子取得好成績上,不僅讓自己失望,陷入深深的無力之中,還會讓孩子覺得自己沒有歸屬,變得謹小慎微。
孩子的價值感是建立在父母的認可之上的。
《少年說》中有一個初中生郭士錕,控訴他的爸爸。他發明了一個凈水機,興致勃勃地展示給爸爸看,爸爸打擊他:“你的凈水器的水能喝嗎?肯定不如別人的凈水器。”
他很失落,原本希望自己的奇思妙想得到爸爸的認可,找到自己的價值感。最后,爸爸讓他搞好學習基礎,肯定會支持他的這些想法。
胡適說:生命本沒有意義,你要能給它什么意義,他就有什么意義。
每個孩子都是獨立的個體,應當建立起自己的歸屬感和價值感,而不是把大人的意念強加到他們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