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絕不是簡單的吃飽穿暖就行,更重要的是教育,讓孩子變成一個獨立的人,一個擁有完整人格,并對自己和他人負責的人,特別是12歲,這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孩子12歲之前的教育,李玫瑾教授總結的特別好,3歲給恩于他,3-6歲立威于他,6-12歲培養學習習慣和獨立的習慣,到了12歲,孩子就要進入青春期,接著就會伴隨著叛逆期,那么這樣的孩子要如何跟他相處呢?叛逆期順利度過的孩子,父母大都改變了說話的方式,這三種話經常說,效果非常明顯。
話要少,點到為止
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在孩子六歲前,父母要盡量多跟孩子交流,這時候不要怕啰嗦,多跟他說話,有利于規矩和能力的建立,對他的成長有好處,可是孩子到了12歲后,父母要懂得少說話,一件事盡量不要翻過來倒過去地說,此時的孩子,已經算是半大孩子了,他基本上什么道理都懂了,父母的話已經說了十多年,也翻不出什么新花樣了,再重復地說,就很容易讓孩子反感,在關鍵時候,點到為止就可以,剩下的時間讓孩子自己去領悟,他反而更愿意跟父母交流。
尊重他,委婉地說
在孩子還小的時候,孩子有什么要求,父母堅定地說不行,態度很強硬都沒有問題,他不愿意大不了就躺在地上打滾,可是孩子到了12歲后,父母再像對小孩子一樣對待他,他就會反抗,一言不合抬腳就走了,父母就要改變說話的方式了,此時一定要尊重孩子,站在他的立場考慮問題,有時候還要示弱,跟孩子分析利弊,孩子感覺到被尊重,才會愿意敞開心扉,這個時期的孩子,很不愿意跟父母交流,他很容易把內心的門給關上,父母只有給予理解和關心,尊重孩子,才能走進孩子的心里,才能解決一些青春期遇到的難題。
說出的話要算數
父母想要贏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不是一句“我生你養你,你就得聽我的話”就能管用的,父母需要說話算數,這樣才能建立威信,讓孩子信服,比如說好的陪孩子去玩,定好哪一天就不要輕易改變,如果那一天有事情,也要提前跟孩子溝通好,事后再補償,有的父母,跟孩子承諾,考多少分就給買什么,但是孩子真的做到了,父母卻不兌現了,既然做不到,就不要輕易說出口,父母認為很小的事情,在孩子看起來就是天大的,一旦不兌現,就相當于把孩子的世界親手摧毀,他對父母失望至極,還愿意更父母交流嗎?
叛逆期特別長的孩子,都有明顯的特征,根源還是在家庭
父母小時候不管,長大了才管
小時候不管,長大了才管的孩子,通常分為下面幾種情況,第一,父母沒時間管,都是老人管,等到孩子大了,老人管不了了,再給父母管,此時的父母失去了對孩子的話語權,也有著彌補的心理,而孩子呢,心里根本沒有父母的位置,就會出現父母管,孩子不聽,父母再管,孩子就會爆發的現象,這樣的孩子,叛逆期會特別長,父母的話根本聽不到心里去,反而有報復父母的想法。
第二種,父母小時候從來不對孩子說“不”,等到孩子長大了,發現各種問題,然后再集中管理,這樣的孩子,叛逆期也會特別長,他心中沒有規矩,沒有界限感,做事習慣性地按照自己的想法走,比如不想學習,不寫作業,看電視打游戲,因為父母和家人的寵溺,造就了他暴躁和任性的脾氣性格,被管的時候,就會大爆發,跟父母各種對抗,其實根源還是在父母,寵你太過,遲早要反噬到孩子和父母的身上,慣子如殺子就是這個道理。
家庭不幸福,孩子叛逆期特別長
還有一種情況,單親家庭的孩子,叛逆期也會特別長,他們普遍缺乏完整的愛,心理上總是有各種各樣的問題,加上青春期的躁動和無所適從,學習上的壓力增大,就會集中爆發出來,很多單親家庭的孩子,在父母即將要離婚的時候,都會當著孩子的面爭吵,甚至在孩子面前說對方的壞話,為的就是讓孩子站在自己這一邊,殊不知,孩子是父母的結合體,他的位置非常尷尬,讓他仇視父母中的任何一方,無異于把他整個分裂,他會比別人敏感和自卑,承受的壓力也會特別大,遇到叛逆期,就更容易出現問題。
叛逆期是孩子必須經歷的階段,如果引導不好,很容易讓孩子的人生方向發生偏差,所以父母一定要重視和警醒,有的孩子順利通過了,有的孩子卻過得特別漫長,兩者是有巨大差距的,方向盤其實在父母手中,您知道該如何做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