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個15歲的男孩跟我說,他特別不喜歡和他爸爸說話,因為爸爸說話就像是在審犯人,不帶任何感情。
比如:“你今天都去哪了?碰見誰了?”“為什么九點了還沒寫作業?晚飯吃什么了?行了,沒事了,睡覺去吧”。
有時候他跟爸爸說,想和爸爸說件事,爸爸第一反應就說:“是不是又惹事了?是不是又犯錯了?”于是他就啥也不想說了。
回想一下,你也是這樣的家長嗎?如果讓你的孩子給你們的親子溝通打分,孩子能打多少分?
做家庭教育這些年,我們發現家長與青春期孩子的溝通問題,已經在無數家庭教育問題中高居前三。
然而,與孩子進行建設性的溝通是家長必備的教育技能。良好的親子溝通能維持和發展良好的親子關系,而良好的親子關系是教育的基礎。尤其是對于青春期的孩子來說,打開“親子溝通的大門”,是一切教育的前提。
今天這篇文章,我們就和各位家長聊一聊該如何打開與青春期孩子溝通的大門,實現高質量的親子溝通。
第一步:溝通前,角色準備很重要。
首先我們先反觀一下在親子溝通中,我們一般把自己定位為什么樣的身份和角色。有的家長難免把在職場、社會中的角色照搬在親子溝通中。
家長是公司的ceo,但是孩子不是您的下屬;
家長是學校的老師,但是孩子不是您的學生;
家長是警察,但是孩子不是您要繩之以法的罪犯……
每一位家長要明白,我們在社會上的任何身份地位都不足以構成壓制孩子的權威身份。當和孩子溝通的時候,我們更多的是平行溝通,沒有上下級之分,并且我們也不能通過“我是你爸媽”的身份來壓制孩子,這無非是一種下下策的無奈之舉。
那么用什么樣的角色和孩子溝通,在這里給各位家長提供3個溝通中的角色準備,那就是放下、收下、當下。
1、放下自我
放下屬于我們自己的角色,不管你是警察,老師,教授,公司領導,你在家里都不能是這樣的: 我想讓他九點睡覺,我想讓他學奧數,我想怎樣怎樣?這些到底是誰的需要? 在和孩子交流的過程中,要放下我們自己,放下我們的情緒,放下我們的期望,放下我們的固有的價值取向,放下我們所有的要求。并且要時刻警醒我們到底是孩子要的還是自己要的?這一點至關重要。
2、收下情緒
當父母看到孩子的壞習慣和讓自己不滿的行為時,第一反應往往是表達自己的不滿情緒,而很少考慮到是否尊重了孩子,是否會給孩子帶去傷害。 父母帶有負面情緒的語言是帶刺的,他會傷害孩子的自尊和自信,讓孩子慢慢處于一種低價值感和罪惡感中,甚至可以影響他的一生。 所以,當你生氣或者有情緒的時候,千萬管好自己的嘴巴,讓自己冷靜30秒或者離開現場,當情緒平靜下來再和孩子溝通。當你帶著情緒去溝通,只能使事情越來越糟。
3、抓住當下
所謂當下就是和孩子溝通不要舊事重提,不要再說昨天的作業又沒寫完,孩子的劣跡斑斑;當下就是不用對未來的惶恐去綁架孩子,孩子的明天誰都無法預知,撿破爛還是出人頭地交給時間。正如曹老師曾經說過的一句話:“白天代替不了黑夜,明天無法彌補昨天,唯有當下,既是永恒”。
良好的溝通氛圍是溝通的前提,如果可以,請家長盡可能的固定每天的交流時間,學會主動去跟孩子交流,在孩子情緒好的時候交流,抓住當下的最佳機會。
溝通中的3個角色準備并不簡單,需要每一位家長不斷修煉,不斷領悟,不斷進步。我們可以在和孩子的溝通中時刻提醒自己要放下自我、收下情緒、抓住當下,努力搭建起親子溝通的橋梁,才能收獲良好的親子關系。
第二步:溝通中,用心傾聽是關鍵。
傾聽的等級劃分依次為:忽視型傾聽:不用心傾聽;假裝式傾聽:外表看起來在傾聽;邏輯性傾聽:只聽自己感興趣的部分內容;留意性傾聽:專注在對方所說的話,并用自己的經驗作比較;同理心傾聽:用心傾聽及回應——了解對方的話、動機及感受。
所以,要想做到最好的同理心傾聽,家長要注意三個傾聽的原則:共情同理、積極關注、非批判性態度。
1、共情同理
有些家長和孩子溝通常常失敗的原因,就是“恨鐵不成鋼”,“哪壺不開提哪壺”。其實溝通成功的藝術就在于”哪壺先開提哪壺”。 如果孩子考試總成績很不錯,就是英語有些偏科,這時你會怎么說?是夸贊孩子考的不錯,還是“鞭策”孩子,英語要加把勁兒了?
其實,這時學會與孩子共情就是最重要的,孩子肯定也知道自己的偏科的,那么如果你說:“考的不錯,爸爸看到了你的努力,考不好的那科也沒關系,慢慢學,我們一起找方法。”
試問,哪個孩子不愿意和這樣一個能理解自己的父親溝通呢? 有些家長在和孩子溝通上過于急躁,總幻想一兩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為知心朋友。這不可能,因為兩代人年齡差異很大,又成長在不同時代,理解需要有一個過程。
2、積極關注 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要聽什么?聽詞匯、語句;聽表情、語音、語調;聽體態,小動作;聽心情、愿望、意圖、弦外之音,總之要用全身在聽! 同時也要注意支持孩子的情緒表達,也是傾聽的目的。比如聽到對方的情緒是:滔滔不絕、神采飛揚、無話不談等等。
3、非批判性態度 收回自己的立場、觀點,不用對錯來反應。使用簡單的語句認同對方的陳述,例如“我明白”或“有意思”等;鼓勵說話者談論更多內容:“說來聽聽”、“我們討論討論”、“我想聽聽你的想法”或者“我對你所說的很感興趣”等。
當然,需要提醒的是,盡管有效的親子溝通方式,可以各不相同又各顯神通,但是好的親子溝通,一定都建立在一個共同的基之上:尊重孩子,接納孩子。
第三步:溝通時,藝術表達更有效。
如何去良好的表達也是一門藝術,這需要你先掌握表達的公式:表達事實+表達感受+表達請求。
1、表達事實
概括不等于事實,要將概括具體化:例如:將“爸爸總是很忙”改為“爸爸只有周末才可以陪你玩”;用“不+信息”來代替說“不”的技巧。
2、表達感受
學會表達感受可以簡單地以下列的公式來說明:“當……時候(陳述引發我們情緒的事情或對方的言行),我覺得…(陳述我們的感受),因為…(陳述我們的理由)。” 例如:“當你告訴我你不能和我一起去看電影的時候,我覺得蠻失望的,因為我好期待可以有多一點時間和你相處。”這是一個簡單的公式而已,你可以用你的方式加以改變。
3、表達請求
首先明確談話的目的。例如:將“為什么還不去理發呢?”改為“你的頭發這么長,我們擔心會影響你的視線,特別是在騎車的時候,去理發好嗎?”
其次提出具體的要求。例如:將“孩子,媽媽希望你快點,不要拖延時間!”改為“孩子,媽媽希望你吃早飯的時間控制在15分鐘內,這樣不會影響到接下來的事情!”
最后請求反饋。例如:“媽媽說的話表達清楚了嗎?”這會讓孩子感受到你是在和他平等溝通。
溝通永遠在進行,縱觀父母與青春期孩子的親子關系,其中比不聽話、對抗、逆反更可怕的是無視和沉默! 所以,希望家長們放下權威,嘗試去改變自己和孩子的溝通方式,不要等事情變糟了再去想辦法。
每一個人都需要被聽到、被看到、被理解,當家長認為孩子是在挑戰你的極限的時候,靜心想想,到底是溝通的哪一步走錯了。
沒有溝通不了的孩子,沒有理解不了的心,只要愿意去做,辦法總是比困難多。
如果您覺得有所收獲,歡迎將文章分享給更多人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