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的熱播劇《小歡喜》,網友一邊給出了極高的評分,一邊說應該改名叫“小悲傷”。為什么說是“悲傷”呢?正是因為劇中的家長們,用著暴力溝通的手段對孩子進行教育,造成了很多讓觀眾氣憤和落淚的畫面。
劇中的文潔,當得知兒子因為成績差,老師建議留級的時候,當場就炸了!
“你不要叫我媽!我不是你媽!”、“我為什么要生你?”、“我吃飽撐的!”她用一系列嚴重的打擊和否定兒子,一度逼得兒子說出“我不學了,我不高考了!”這樣的話。
劇中的宋倩看似不打不罵孩子,卻也一直使用著暴力溝通。她只有學習最重要,喜歡的天文館不可以去,大學必須考清華。這樣的心理逼得英子認為在家“就像蹲監獄一樣”,還要“跳河自殺”。
英子特別喜歡劉靜阿姨,因為劉靜是一個溫柔又懂孩子的媽媽。劉靜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東西,知道該怎樣和孩子相處。
有一個鏡頭特別深刻,劉靜一家三口在院子里準備放飛愿望氣球,爸爸突然反對說這樣做不合規矩,季楊楊對此很失望,于是劉靜就偷偷松開手把氣球放飛了,換來了一家人和睦快樂的場景。
當父母運用暴力溝通的時候,往往意識不到自己行為的后果,也意識不到其實可以用其他方式和孩子交流,使暴力溝通成為正常和習慣。但實際上,暴力溝通存在著嚴重的危害,造成孩子的身體和心理的創傷,也致使親子關系的疏遠。
?暴力溝通的具體表現
很多人以為,殺戮、毆打、侮辱才是暴力的體現方式,其實并非如此,還有一種暴力存在于人與人的交流溝通當中,存在于說出的語言當中。只要對人的精神造成了傷害,那就是暴力溝通的方式。
- 道德批判
道德批判,是以自己的道德標準去批評別人,父母就經常做出這樣的批評。
“媽媽那么辛苦做的飯,不吃完對得起我嗎?”
“我們掙錢多不容易,你又要買玩具,是不是太不懂事了?”
“你不是答應媽媽要考好嗎,這次的排名怎么又退步了,你是不是太笨了?”
這些話,給孩子貼了負面標簽,言語中指責孩子故意犯錯,故意讓父母生氣、失望。這會導致孩子自尊心、自信心受挫,甚至會激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以繼續犯錯的方式惹怒父母。
- 攀比心理
很多父母都有著嚴重的“攀比”心理,別人家的孩子如何如何,別人做得有多好。強烈的望子成龍愿望,讓父母“輸不起”,這也是父母虛榮心作祟的表現。
但是這樣總拿別人家孩子和自己的孩子相比,會讓孩子認為自己必須要做得好,完全是為了父母,讓父母有面子,從而陷入對父母的憤怒當中。
- 威脅孩子
也有一些父母喜歡用威脅、懲罰的方式教育孩子,一旦孩子做錯事情,就取消孩子原本可以有的權利,或是對孩子進行言語和體罰等等。
比如說“如果你不聽話媽媽就不愛你了”、“如果你再這樣媽媽就不要你了”類似的話,這種方式被廣泛運用的原因是在一開始能夠達到最好的效果。
一般父母說出類似的話時,孩子就會乖乖聽從父母,但是長期如此,父母也會發現這種威脅的效果越來越弱。
父母和孩子暴力溝通,忽略了孩子的真正需求和感受,片面地去評判孩子的行為,這樣的做法只會讓親子關系惡化,孩子得不到正確的幫助和引導,完成不了修正行為的作用,所以,暴力溝通是不可取的。只有進行非暴力溝通才是良好交流的手段。
?什么是非暴力溝通
非暴力溝通,是著名心理學家馬歇爾·盧森堡提出的,他認為這種溝通方式,是一種愛的語言,重點在表達和傾聽,意在重視父母和孩子的需求。這里有四個要素:即觀察、感受、需要和請求。
觀察
觀察是指客觀,不帶感情的描述,這樣有助于父母得出正確的結論和判斷,也有利于和孩子的進一步的溝通。
解決問題依靠的是客觀事實,所以觀察非常重要,不帶有主觀情緒的了解才是良好的開始。
感受
感受和評價是兩回事。
父母分析孩子的問題是應該用“你這樣做,媽媽會感到難過”而不是“你這樣做,是不懂事的孩子”來闡述。對孩子進行貼標簽的行為是極其不可取的,會讓孩子陷入消極的自我評價和自我譴責中。
需求
很多時候,發現孩子犯錯或是出現問題,父母的第一反應就是生氣,而不去關注孩子犯錯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比如下面這段對話:
“媽媽,我要買喬治。”
“你不是有了佩奇了,怎么還要買,不可以買。”
“不嘛,我就是要買喬治,就是要買。”
“太不聽話了,媽媽生氣了。”
“可是,喬治是佩奇的弟弟啊,佩奇會想弟弟的。”
父母應該多和孩子交流,弄清楚孩子的目的和想法,才能進行合理的疏導和解釋。
請求
和命令孩子相比,請求更容易得到孩子的聽從。
“你怎么那么吵,給我安靜會。”和“寶貝,媽媽這會忙個工作,能不能請你小聲一點呢?”相比之下,后者更容易讓孩子接受,因為被需要和被尊重的感覺,讓孩子感覺更舒服。
?如何進行非暴力溝通
- 多傾聽
傾聽在親子關系中非常重要,傾聽是完成溝通的第一步,能夠有效獲取關鍵信息,保證與孩子的交流沒有障礙。
傾聽不光靠耳朵聽,還要用心、用眼睛去觀察,在孩子講述事情的時候,專注而認真是非常有必要的,要讓孩子充分感受到父母的在意和尊重,從而讓孩子能夠準確無誤地表達事件的過程和內心的真正想法。
- 多交流
父母多和孩子交流的目的,是為了能夠及時地了解孩子的心情和當下處境,做出能夠針對孩子的感受而不是針對其行為做出反應。
交流建立在平等尊重的基礎上,所以父母和孩子的談話,不要一味站在父母的高度,應該能“蹲下來”和孩子“平視”,達到和孩子的共情共
- 多陪伴
非暴力溝通的必要條件是父母要盡可能多地陪伴孩子,陪伴孩子時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共同“玩耍”,陪伴不是指父母拿著手機坐在孩子身邊就行,更不是孩子說話,自己卻心不在焉。父母的陪伴能夠促進非暴力溝通的進行,促進親子關系改善。
- 不要在孩子情緒不穩時批評孩子
當孩子情緒失控或是需要發泄情緒的時候,父母一定要給孩子時間和空間,他撒潑打滾也好,歇斯底里地哭泣也罷,父母都不要過多干預,有時候孩子需要將內心的情緒發泄出來。等孩子平靜之后,父母再去和孩子溝通,和孩子交流事件的始末。
非暴力溝通適用于任何時候、任何關系,尤其是親子關系,父母能夠使用非暴力溝通,孩子也就能慢慢理解父母,能夠配合父母,而減少無理取鬧的狀態。父母在意孩子的感受,能夠促進親子關系的和諧發展。希望父母都能收起暴力溝通的教育方式,采用非暴力溝通與孩子交流,這樣才能營造出有愛而溫暖的家庭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