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囧媽》這部電影幾經波折還是在大年初一上映了,我對這部電影最初的期待源于徐崢在《吐槽大會》說的一段話。他說《囧媽》是他最后一部囧字頭的電影了,它講述的是媽媽和兒子的一段旅途故事,因為他們通過調查發現,過完春節之后心理咨詢的頻率會變得很高,父母明明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上最親近的人,但是相處起來卻有那么多的問題,所以囧媽探討的就是親子關系這個主題。
這是一部以親子關系為題材的電影,其核心講述的是母子之間的控制與糾纏。控制與糾纏在親子關系里是一個永恒的議題。媽媽愛孩子,這是一種本能,但當愛成為一種控制的時候,這種控制會讓愛失去它原本的味道,成為綁架。
于是,媽媽的愛不被接收,甚至還會遭到孩子的反抗。
中年男人伊萬正在面臨離婚危機,卻又在不得已的情況下和媽媽盧小花坐上了開往俄羅斯的火車,這趟火車到達目的地所需的時間是6天6夜,媽媽要去到莫斯科歌劇院圓年輕時的夢。
要和一個控制型的母親,在火車這樣一個狹小的空間里共處6天6夜,這放在大多數成年人身上都是難以耐受的事,也正因如此,母子之間的控制和沖突不斷升溫,最后才得以爆破,逐漸和解。
1、中年男人的叛逆
徐崢演繹的伊萬,已經是一個40多歲中年男人,他在火車上卻像一個青少年一樣被媽媽用愛控制著。
吃紅燒肉要吃多少由媽媽說了算,小番茄會不斷被媽媽喂到嘴邊,他說的話媽媽好像永遠聽不見,媽媽要他做的就是做一個兒子,一個聽話的兒子。
而他呢,卻也像一個叛逆的少年一樣,對媽媽的態度帶著憤怒和不滿,媽媽的愛他全盤接收會很痛苦,不接收媽媽會很痛苦,在這樣的關系里沒有贏家。
所以我們在電影里看到的就是一個中年男人的叛逆,就和青少年的叛逆是一樣一樣的。
為什么孩子會叛逆呢?
為什么我明明很愛他,為他做這做那,他還是不領情,最后卻像對待仇人一樣的敵對我呢?
這是很多家長都會困擾的問題。
而孩子的困擾是:
為什么我都這么大了,媽媽卻還像對待小孩子一樣對待我?
為什么媽媽就不愿意相信我?
為什么媽媽總是管著我,聽不見,也看不見我真正的需要是什么呢?
于是親子關系這種最近的關系,卻成了最遠的關系,媽媽在靠近,孩子在閃躲,媽媽再靠近,孩子用力的抵抗。
在心理學的世界里,我們會把叛逆看做是一件好事,因為它意味著一個孩子正在長大,在成為他自己。當孩子叛逆的時候,一方面說明你給他的空間太小了,另一方面說明你可能以不恰當的方式入侵了他的世界。
《囧媽》里,伊萬扔掉了一碗媽媽的小番茄,并以此竊喜,這是在用隱蔽的形式和媽媽對抗,正面的對抗除了和媽媽之間的刀槍舌戰之外,他還敞開心扉的向媽媽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
總之,這場叛逆成功了,因為伊萬的媽媽總算放下了控制,看到他是一個獨立的個體,而不是一個永遠都長不大的孩子。
2、為什么人到中年了還會叛逆?
一個孩子的成長發展中會經歷大概兩次叛逆期,第一個叛逆期在2歲左右,這個時候的孩子最喜歡說的話就是不要不要。你要他往東,他偏要往西,他就是要和你對著干,折騰你,這個時候的孩子也是最難帶的時候,破壞性很強,不遵守規則。
這個時期,也是孩子的自我開始萌芽和發展的關鍵期,他意識到自己是獨立于媽媽之外的個體,這個時候的母子關系,是控制與反控制的不斷斡旋。
媽媽想要孩子聽話,按自己希望的來。而孩子卻要媽媽圍著他轉,也成為了一個控制者。剛出生時候的孩子哭鬧,是身體不舒服或餓了渴了之類的剛性需要,而這個時期的孩子,有了更多的欲望,他會用哭來索取和控制大人,去得到自己想要的東西。
我家孩子正在經歷這個時期,他想要玩具時,就會在地上撒潑打滾,沒有任何人教,他就會了,并且他還告訴身邊的其他小朋友,如果大人不給買玩具,撒潑就可以了。
第二個叛逆期是在青春期,在12-18歲之間,這個階段也是最令大人頭疼的一段時間。和第一個叛逆期不同的是,這個時候的孩子已經有了一些獨立的能力,也就是說他基本可以離開父母單獨存活了。
青春期的孩子也是最難管教的,在和家長說話時容易表現得情緒化,以自我為中心,想要什么就要得到,極其在意同學和老師對自己的評價。
曾經有個媽媽求助我,那時她的孩子正處于叛逆期,想要摩托車她不給買,孩子告訴她會讓她付出比摩托車更大的代價,果不其然,后來孩子在學校惹事了,代價比一輛摩托車要大很多。
幾乎大部分孩子都會在這兩個階段經歷大大小小的叛逆, 但也有孩子幾乎沒怎么叛逆過,有的家長就會說我家孩子很聽話啊。
孩子不叛逆,有幾種情況,一種是家庭給孩子提供了很好的包容空間,讓他的自我可以得到適當的發展,另一種情況是家庭的條件不容許孩子叛逆,孩子可憐和心疼父母更多。
叛逆的孩子,需要有承受力的父母,如果父母是虛弱的,孩子也是不太會叛逆的,這樣的孩子通常會成為父母的照顧者。
就像伊萬,他的父親去世的早,母親沒有再嫁。在這樣的家庭結構里,他是沒有叛逆的條件的,因為媽媽需要他用聽話來保護著。
但叛逆期終究還是要來的,否則媽媽總是會把他當成一個小孩來對待,這樣他也就沒有機會像成年人一樣來愛媽媽。
叛逆期幾乎是人人都要經歷的一個成長歷程,2歲的時候沒有經歷,青春期沒有經歷,就會在成年之后經歷。這也是一個生命展開的過程,你會擁有獨立于家長之外的想法,你和父母期待的樣子不一樣,你渴望自己來掌管自己的人生節奏,而不是活在媽媽的指導和教誨之下。
3、叛逆期的完成是母子分離的一個階段,是孩子心理分化的完成
影片中,伊萬多次對媽媽說這句話:“你聽見我說的話了嗎?”
此時的他和媽媽就好像在兩個不同的頻道人,媽媽說東,他在說西,他們都想要彼此聽見對方,卻聽不見對方在說什么,這是親子關系里最深的隔閡。
媽媽很委屈,她為了孩子憂心忡忡,卻被孩子拒之門外。就像伊萬的婚姻出現問題,媽媽意識到問題出現了,打電話給伊萬的妻子,在伊萬看來,這個問題是媽媽解決不了的。
這樣的情況在現實世界里也是如此,父母們操心孩子的戀愛,結婚,結了婚還會催生,婚姻出現問題了還會殫精竭慮的勸說。父母們想要告訴孩子婚姻該如何經營,說的話卻是那么空洞,有誰的婚姻是別人的一句話兩句話就可以變好的嗎?
最后父母的嘮叨就成了干涉,讓孩子感到壓力山大,只好抵抗。
前段時間有個朋友問我一個問題,他有個朋友正在鬧離婚,問我該如何勸說才好?我反問了他一句這事兒和你有什么關系?
在親近一些的關系中,關心和擔心常常纏繞在一起,讓人分不清究竟什么才是自己的事兒, 什么是別人的事兒。
伊萬和母親的和解是從沖突的爆發開始的,他終于向母親說出了自己的心里話。
母親讓他喝粥,他說不喝,母親又讓他起來說喝點粥吧。
他說:我說不喝,你還問我,如果你認定我就是會喝的話為什么還要問我喝不喝呢?
然后她又問兒子臉怎么了,聽到兒子電話響了問怎么不接電話,她對孩子的每一個舉動都表現得緊張兮兮。
接著她又說和兒媳婦張璐打電話了,知道他們婚姻有問題了,不能不管。伊萬說這就是問題,在媽媽眼里所有的事情都是問題,婚姻是問題,身材是問題,接不接電話生不生孩子都是問題。
他說:我是一個活生生的人啊,不是你養的寵物狗啊,
媽媽:你瘋啦,你怎么可以跟媽媽這樣講話呀?!
伊萬:對,我今天就是要大聲說出我的心里話,我受夠了跟你呆在這個包廂里,受夠了你的教導,受夠了你的強迫癥,還有你的疑心病。我告訴你吧,你所有的小番茄全部都是我扔掉的,包括那個盆兒。
……
媽媽:你是不是酒精燒壞了腦子,你跟你爸一個德行!
伊萬:我知道我爸為什么老是愛喝酒了,就是因為你什么事情都管著他,你管他吃,管他喝,管他怎么交朋友,管他調工作的事,我記得很清楚,當年你沖到他的單位里面去,在那個廣播站對著大喇叭跟所有人喊,你們所有人不要跟徐翔交朋友,不要到我們家里來,不要跟徐翔喝酒。你當年就是這樣對他的。
媽媽:你知道你爸喝完酒是怎么發酒瘋的嗎?
伊萬:對,他就是太壓抑,他不自由不幸福,
媽媽:他不幸福我就幸福嗎?
伊萬:他壓根不是喝酒喝死的,他被你氣死的!
劇情到這里算是點燃了一次,伊萬說出了心底最深處的話,這些話一下子打到了媽媽的心底,讓她關上包間的門開始痛哭流涕。
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兩個部分,伊萬的媽媽在做妻子的時候就很控制了,她像控制丈夫一樣再把控制兒子,她的安全感真的很低。當她對兒子說你和你爸是一個德行的時候,她的憤怒是疊加的,對老公的憤怒一同疊加到了兒子身上。
伊萬也是如此,他對媽媽的抵抗是深藏于心的,他認為爸爸喝酒而死的原因在于媽媽管控的太多,讓爸爸感覺太壓抑。他對媽媽的憤怒既有替爸爸感到憤怒,也有作為兒子的憤怒。
伊萬和媽媽之間的糾纏,也是他心理沒有分化的表現,他和媽媽都是獨立的個體,卻又緊緊的纏在一起。
親子關系里積壓的情緒如果不表達,就會暗流涌動般的發揮作用,讓兩個人怎么都無法親近,讓明明最親的人,像仇人一般敵視對方。
伊萬表達之后,就是媽媽的心聲了,這是這部電影的第二次燃燒,以一種溫柔訴說的方式。
媽媽一氣之下提前下站了,伊萬在陌生的城市里迎著寒雪尋找媽媽,像個無助的孩子。他好不容易找到了落魄的媽媽,她一個人坐在雪地里的石頭上,那里沒有人,都是樹,他急促的呼吸著,給媽媽說我錯了。
媽媽向伊萬講起了伊萬7歲的時候發生的一件事,伊萬考了一百分,高興的回到家,但家里很亂,他告訴伊萬是家里來了賊,但其實不是賊,而是伊萬的爸爸搞的。他告訴伊萬,她和丈夫的婚姻并不幸福,因為家庭背景差異很大。
伊萬:這事你之前沒有說過呀,
媽媽:小孩子時看不到那么多的,你能看到他是你爸,卻看不到他是我丈夫,我和你爸是因為愛情走到了一起,因為這個我在新疆多待了八年,可是婚姻生活和我想的太不一樣了,很多次我都想一走了之,但一看到你就舍不得了,那天你跟我說,媽媽,等我長大了我來保護你。那一刻我就告訴自己,我這一輩子就是為你而活著。我知道了雖然你是我的兒子,但你也有你自己的人生啊,我管你管多了,對不起。算了,我們還是回去吧,我不去演出了。
伊萬:要去的,一定要去的。
他順手掏出了媽媽在火車上給自己的大白兔糖給媽媽。兩個人到這里算是正是和解了,之后又經歷了黑熊的追擊,伊萬奮力保護媽媽。
盧小花用極其平靜的口吻訴說著自己的過去,她讓兒子看到了她內心里柔軟的那一面,她也向兒子表達了抱歉。
盧小花和兒子伊萬的敞開心扉,雖然時間上有一點點的錯位,卻也是十分珍貴的,這是兩個人真正內心里的靠近。他們解開了過去糾纏而控制的關系,她開始意識到兒子是個獨立的個體,這個時候她在心理界限上往后退了一點,給到兒子空間,卻也讓這份親子關系更近了一些。
到了這個時候,伊萬的叛逆期算是完成了,他不需要再替爸爸對媽媽感到憤怒了,媽媽也不再需要把對丈夫的憤怒投射到孩子身上,因為他們都是獨立的個體。整個過程也是剪斷精神臍帶的過程,每一步都走得很不容易。
4、親子之間必要的分離,會讓孩子真正的成為大人,讓媽媽成為自己
孩子的叛逆,所想要的正是獨立的空間,有了這空間他才能慢慢長大成人,成為一個保護者,否則他會像孩子一樣,只能是愛的接收者,卻又不能領會這份愛的深意。
媽媽喜歡給予,她會傾其所有的把自己認為最好的東西給孩子,她以為孩子只要接收就好了,可是她不知道孩子也想成為大人,成為愛的給予者。
親子之間的分離總是必要的,這樣孩子才能真正的成為大人,成為保護者,媽媽才有機會去成為自己。
一個總是活在媽媽的管控下的孩子,是永遠長不大的。身為父母,最后的一個功課便是學會放手,讓孩子去經歷他該經歷的東西,去為他的人生負責。
《囧媽》劇情里的第三次燃燒,便是伊萬坦誠的向妻子表達了自己,他并不想離婚,他還愛著妻子,但之前他從不敢真實的表達自己的心聲,用極其幼稚的方式阻止離婚。在和媽媽和解之后的他一下子長大了許多,他可以表達自己的脆弱了,他告訴妻子他放不下這段感情。
之后的他大哭,喝酒,在別人的婚禮上放飛自我。
第二天他收到了妻子的信息,妻子說直到他昨天坦白她才發現一直忽略了他的感受,對不起,我忘了我們曾經相愛過,年輕的時候總覺得愛一個人是愿意全心全意的付出,后來才發現有時候就算是付出,也難免互相傷害,我曾經很努力想變成你心目中理想的氣質,但我做不到,在這段婚姻里我們都付出了很多,但我們都失敗了……
伊萬落下了眼淚,媽媽在一旁并沒有太著急,他告訴媽媽他和妻子離婚了,并和媽媽再次說了對不起。
記得我生完孩子之后,有個朋友告訴我成為母親就是會經歷許多的脆弱和無力,果不其然,不僅如此,還要承受很多的擔憂和焦慮,這便是母親的意義。作為一個守護者,你能給孩子的真的不多,他有他自己的人生,媽媽終究還是要學會放手。
伊萬的母親還是接受了伊萬會離婚這件事,對于伊萬來說,媽媽的接受并沒有自己想象的那么難。許多時候,我們會低估父母的承受力,媽媽確實有很多的脆弱,可是她這一生也承擔過許許多多。
5、媽媽只是女人的其中一個身份,褪去媽媽光環,她也有美好的青春與夢想
在伊萬的陪伴和助力下,盧小花終于站在了夢想中的莫斯特歌劇院的舞臺,唱起了那首《紅莓花兒開》這是劇情中的第4次燃燒,也是《囧媽》這部電影的升華部分。
田野小河邊/紅莓花兒開/我與一位少年/漫步樹林外/可是我倆終究要分開/滿懷的離別話兒/無法講出來/滿懷的離別話兒/無法講出來。
去年此時此地/黃昏天邊外/我與少年初見云影共徘徊/一叢紅莓花兒悠然獨自開/青春的時光/一切誠可待/青春的時光一切誠可待/我倆輕輕走啊/相看兩無言/林間大雁起/一陣暗香來/一片紅梅花兒幽然漫山開/分別的時刻能否晚點來。
多年以后我倆各自會怎樣/是否還能想起此刻的相愛/青春不復返啊/時光不再回/愿你銘記此刻紅莓花兒開。
這首《紅莓花兒開》也似一場輕聲的訴說,它講述的是一位少女遇見少年郎的美好,還有面對分離時的不舍,它是一個盧小花對自己過往青春的追憶。
站在臺上的伊萬,聽到這歌聲,看到媽媽站在舞臺上的精神勁,無比激動。我想在那一刻,他看到的不只是一個母親,而是一個擁有鮮活生命的女人,她也有夢想,也曾年輕,她不僅屬于伊萬,更屬于她自己。
電影的最后,伊萬陪媽媽回到了家中,他邀請媽媽搬到自己那里去,說想陪陪媽媽,而媽媽邀請他陪她去給爸爸掃墓。
伊萬離開房間后,媽媽說我的伊萬是個大人了,她帶著一份滿足入睡,鏡頭轉向了她屋子里的照片墻,上面都是她年輕時的照片,其中一張是她抱著幼小的伊萬,讓人淚目。
我想,這部電影的深意在于,她會讓我們看到媽媽這個人,褪去媽媽的角色外,她也是一個需要被疼愛,渴望被看見的女人,她曾有過青春,有過對于婚姻的美好向往,她曾歡笑著迎接一個幼小生命來到她的世界,從那之后,她便不是自己了,她成了某人的媽媽,她充滿擔憂,有了最牽掛的人。
《紅莓花兒開》不僅僅描寫的是少女和少年郎的分離,放在《囧媽》這部電影里,也可以理解為是一個女人和過去的自己,和逝去的丈夫,和少年兒子的分離。
這時的分離不是一種失去,而是尊重每個人是一個獨立的個體這個事實,就像伊萬通過和媽媽6天的相處想明白的這個道理:每個人都是獨立的個體,愛不是索取和控制,愛是接納和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