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們的日常都是每天在催促聲中開啟一天忙碌慌亂的模式,從叫第一聲起床之后的,快點吃,快點背上書包以及快點穿鞋,直到電梯開門,快點快點……一個早上都充斥著緊張的氛圍,試想下沒有一個人希望一大早就在這樣的催促聲中去做事情的,所以孩子們肯定也反感每天早上這樣定時的人工鬧鐘。 媽媽們經常說“總有叫不醒的孩子”孩子們說“每天都在催促的媽媽”相互排斥,但是卻分不開的矛盾對立體。
媽媽們每天上班都是跟打仗一樣的,在家里的“戰場”收拾之后火急火燎的去上班,非常的匆忙,久而久之,媽媽們心理也會疲倦,漸漸的也會厭煩這樣的生活甚至帶著不良的情緒日復一日的,很多孩子反應越長大發現媽媽臉上的笑容越來越少了,那是因為歲月的痕跡,和被這些“熊孩子摧殘”的后果,所以如果孩子的拖延癥沒改善的情況下,辛苦的還是媽媽。
其實孩子做事磨蹭使很多父母都很苦惱,盡管你軟硬兼施,可是孩子仍然跟不上大人的節奏。
仍然達不到大人的要求,但是孩子磨蹭是有原因的,有些孩子因為性格就屬于慢吞吞型的。這樣的孩子并不容易改變,反而是父母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心思來關注他。而且還有一些孩子并非天生的慢性子,這其中是有一定原因的。
因此需要媽媽們去發現生活中孩子為什么出現拖延癥的原因,然后“對癥下藥”的去調整孩子的生活和學習。
1、孩子專注力不夠;可能媽媽在和孩子溝通的過程中,孩子壓根沒在聽,只是在出神的跟著媽媽的節奏,所以導致節奏跟不上媽媽們的催促。媽媽的聲音就像是馬路上的車鳴聲一樣的,對孩子沒有任何的作用,所以越催促的情況下,孩子反而更慢。
2、就是孩子對做的這件事情缺乏興趣,所以會用磨蹭來拖延時間。孩子的心思特別的簡單,如果出現自己不喜歡的事情或者東西時,他們就會直接反應出來,慢悠悠的,不喜歡的樣子全部表現出來了,所以這個時候需要媽媽正確的引導,和孩子溝通好。
3、就是孩子的時間觀念差,缺乏緊迫感。這個是因為父母平時在讓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沒有強調時間的重要性,任由孩子,所以導致孩子沒有時間觀念,和平時的習慣有一定的影響,沒有形成時間感,沒有這樣的習慣導致的,所以父母在孩子做一些事情的時候可以事先告知孩子這件事情需要多長時間。
4、就是孩子太依賴于父母;事事都有大人代勞,所以自己做事情的時候,就會不緊不慢地磨蹭等父母來幫忙。對于做事磨蹭的孩子,父母要保持一種平和的心態,用正確的方法來引導孩子。需要時間慢慢過渡才能讓孩子自己獨立,讓孩子增強自己的自理能力,適當的做些家務,讓他們有獨立行動的機會,而不要過多的干涉。
對于拖延的孩子,家長們要身體力行的去幫助他們,每天和孩子一樣的作息,起床的時候就和孩子一起起床,采用比賽和激勵的方式去幫助孩子改掉這個習慣,建立時間觀念,做事情在規定的時間范圍內去完成,這樣孩子在每次做事情的時候就知道大概要怎么才能高效完成,這個過程需要家長們耐心的去陪孩子度過這個時期。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